相比起武義面對曹軍的謹小慎微,陳默在面對袁尚的時候,那可就稱得上是大開大闔了。
高干和審配最終還是投降了,不是他們想,而是劉和主動開城門投降的,如果是在往日,冀州或者說鄴城還在袁家手里的時候,劉和只是個傀儡,每一條政令,都得袁紹或是袁尚以及袁家的臣子們斟酌過后,到他這里蓋個章,然后就完事了,除了天子該有的儀仗、生活規格之外,沒有半點天子應有的權利。
但隨著鄴城攻破,內城遭屠,高干和審配在退守皇宮的時候,手中的兵力可不比劉和手中多多少。
當然,劉和手中的宮廷侍衛多是些看門面的,真打起來,根本不是對手,但劉和也沒必要跟他們打,甚至從一開始,劉和連話都沒說過一句,只是在陳默需要皇宮軍隊投降的時候,劉和在朝堂上輕飄飄的說了一句,便讓高干和審配再無辦法可想。
至于什么話,其實也簡單。
“在場眾位將領家眷可都在內城,此時若是負隅頑抗,高將軍和審將軍可想過這些將士作何感想?”
就這么一句話,朝堂上無論文官還是武將都不做聲了。
沒錯,陳默將內城屠戮過半,但還留在皇宮里的這些將領以及部分官員的家眷,陳默可都沒動。
審配便是智計再多,但人心已失,再多的智謀,在他和高干被那些袁家昔日部將給綁縛之后,就都煙消云散了。
皇宮的事情陳默沒怎么管,他更關心的是城外曹軍和袁尚是否會聯手。
在得知曹操去延津截斷自己后路,袁尚率軍與高覽匯合后直逼鄴城一副強硬姿態之后,陳默的姿態比對方更強硬。
武義兵多的情況下還采取守勢,那是武義一直以來給自己的定位,如今也已經逐漸成了武義的風格,而陳默的風格是什么?
看人下菜,對手強,那就先觀望,但若對手水平一般,那不好意思,欺負的就是你。
而袁尚在陳默這里,顯然就是那種比較一般的存在。
別管袁尚身邊有高覽等河北名將,也別管還有田豐、沮授這等智謀之士。
但鄴城破了,對于冀州軍來說,這個士氣上的打擊就是致命的,更何況不少將領的家眷還捏在陳默手中呢。
別說什么卑鄙不卑鄙,戰場上,兩個勢力的交鋒,從來都是各憑手段,而事實上,陳默也沒有以此要挾,高干自己就帶回去了,內城屠戮過半。
至于屠了誰,高干自然不知道,但人心是存在僥幸的,很多自認為有用之人,心中都會猜想自己家眷會不會正好被留下來了,因為自己有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