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授十六年,越來越多的世家開辦書院,基本上,不管大小于否,每郡基本都有書院開設,有些是世家自己開的,也有一些卻是郡上豪族牽頭,請出一些歸隱名士,以名士的名義來建立書院,一般越是士族林立的地方,這種格局的書院越多。
“眼下書院雖多,但也不過初立,成果如何,暫時還不好說。”看著前來與自己商議的禰衡,陳默笑道:“但有一點,正平當早作準備。”
“請王上明示。”禰衡躬身道。
“這些書院雖多,但朝廷取士乃自太學中取,這些書院卻是沒這個資格,如今還沒出現問題,蓋因這些書院尚未推舉入仕者,但三五年后,恐怕這個問題就會凸顯出來。”陳默笑道。
“主公準備收這些書院弟子?”禰衡疑惑道。
“不錯,這個你早些準備,等到三五年后,前來求入太學名額的人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再準備就晚了,所以現在需先整理一下太學的架構。”陳默點點頭,這是必然的問題。
禰衡皺眉道:“如此一來,于三學弟子而言,豈非不公?”
三學弟子,如今主要以軍功將士子弟、一些寒門、庶族為主,一般在經過十年苦讀之后,再去太學學上兩年,基本可以安排入仕,但如果把這些各郡書院都算上的話,別說兩年,等十年都未必會有機會。
“所以得提前布局啊。”陳默點頭笑道:“眼下能夠想到的也只有給他們設些門檻。”
“王上是說……考核?”禰衡問道,三學之間升學就是通過考核來升學的,但世家子弟在這方面并不差。
“擇優而錄,一直以來也是太學的準則,最近這些年收到的三學弟子,多少有些良莠不濟,加些困難和壓力,對他們也是好事,就算難成學問,也可學學其他東西,這天下要的不止是官,像馬鈞、劉毅這般的大匠,擅長布局的統帥,擅長術算之人,這天下需要的更多,不能把入仕作為唯一的標準。”陳默笑道。
士農工商……有時候陳默會覺得若真按這個標準來衡量地位的話,這天下會變得畸形,因為其他行業也需要人才,除了工匠之外,專門研究醫術的醫匠,研究造船和航海的人才,這方面幾乎是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