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關中的秦兵與上谷本地的燕兵重編一起,每日伙食一樣,同營就寢。
幾個人一起燒火做飯,穿上了同樣樣式的衣物,剛開始幾日還總是別扭,心里一萬個不情愿。
但每當出營歸營經過上頭那兩顆人頭時,都不由瑟瑟發抖。
“生不能同存,死就得共寢了…”
半月之后,通過這段時間的磨合,兩者已經可以較為和諧的生活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趁熱打鐵,越過長城,在草原打上一場漂亮的戰。
并肩作戰,到時同享封賞,間隙差不多就能夠消除了。
秦兵來自尋常秦地人家,燕兵也來自尋常燕地人家,國仇家恨和他們沒有太大的關系,二者之間只是缺少交流。
一批裝備送南方送來了,這是楊浪來時特意要的裝備,五千副全新步卒的凱甲!
同時,楊浪領著一千多人伐木,并招募數十名工匠,開始制造一種全新的武器,連弩!
正面戰場上,大秦五千弩兵可以抵御上萬游牧騎兵。五萬弩兵則可以輕易擊退十萬騎兵。
然而,這個時代的駑皆為單發狙,如若把三國時代的諸葛連弩給搞出來,一弩十箭,簡直神器!
當然連弩的造價也貴些,但這根本不是問題,上谷郡內有大量森林。
張家口的鐵礦山一旦找到,楊浪馬上就會秘密設下一座軍工廠。
上谷郡地大人少,完全行的通。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而精兵一方面要訓練有素,勇武無懼。
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良好的裝備。
后世的一漢抵五胡,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程度,與漢軍精良的裝備密不可分。
弩箭的圖紙,楊浪已經畫出來了,自己帶這十來名工匠接連趕制出了一架。
隨后進行休整,又做出了第二架,基本上已經可以達成楊浪的期許了。
弩室有十箭,皆屬小箭,雖然無法對中原著甲兵造成太大的傷害,但對著甲薄弱的胡人,卻是綽綽有余了。東方的大戰動不動就是幾萬人、十幾萬人,弓箭講究的是投射量和覆蓋面。西方那些小領主和日本的村長械斗才考慮一根根箭矢的精確命中。
如此在草原上,一個弩兵就能起到之前四五個弩兵的效果,而結余省下來的兵員可以裝配成其余兵種。
楊浪當即給他們下了命令,一月之內,即刻趕制出一千百架來。
十幾名工匠,一千架連弩,這看起來不可思議……
但楊浪給他們下了死命令,之所以這樣,那是因為楊浪調了千余士兵給他們當勞力。
這些工匠,只需要把士兵們加工的零件驗收,稍微加工一下,組裝起來就行了。
而給他們的報酬也是異常高額的,楊浪打算把他們培養成第一批“工程師”。
………………
………………
楊浪手中僅有的三千兵力被全部調動起來,一千伐木做兵器,一千被楊浪調去開墾荒田,楊浪準備開辟個萬來畝,畢竟上谷人少地多。
萬畝小麥,按照現在的生產條件,兩畝地的小麥才能養活一個人,那么這新開墾的土地就能養兵五千!
年后豐收了,一定要大力在境內推行抗寒省事且高產的小麥耕種。
其余兵力全部被楊浪調到了長城沿線駐守,以防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