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均壽命不過六十的年代,一直干著高強度體力工作的袁方治,到了五十六歲時,便開始感到自己對御膳房的工作已經有點兒力不從心了。
再加上,此時節,從他被封為廚王時算起,又過去了一十六載,他最風光的年華早已逝去;如今的永泰皇帝,對吃這方面并不是很講究……御膳房里誰是誰,他不知道,也不在乎。
袁方治覺得,自己再繼續待下去也沒什么意思,故而就向上申請告老還鄉,上頭也同意了。
那張二貴呢,算是袁方治半個徒弟,打從袁方治入宮后就基本是跟著袁方治在學。其實呢,他也只比袁方治小兩歲,兩人亦師亦友,攢了幾十年的交情,在工作上也很默契,所以張二貴一聽說袁方治要走,便也決定一起走。
可能有人會問,太監想離宮就離宮?
這里我得先說明一下,“宦官”,不全是“太監”;在清以前,“太監”是一個官職,雖然太監和宦官一樣都是閹人,可以統稱宦官,但太監是領導宦官的宦官。
如果你沒聽懂,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在單位里,你們部門經理和你一樣都是打工的,可以統稱員工,但經理是領導員工的員工,員工不可能全是經理。
清以后,太監和宦官這兩個詞才完全混為一談,這才有了所謂“小太監”的說法。
張二貴呢,不是太監,他就是個宦官。到了張二貴這個年紀還沒有升上去的老宦官,若要離宮……那是不會有人挽留的。
事實上,再過幾年,他就算不想走人家也要趕他走了,因為他的身體已經不能再勝任底層宦官這種對體能要求很高的、伺候人的崗位了。
至于……那幫工游靖,倒是和這二位交情不深,因為他一直就是這不歸樓的人,前幾年袁張二人來了,他們才結識。
有時,這“智仙閣”一晚上都不會有一個客人上來,這種情況下,他們二樓廚房就只需要負責住在三樓的老板一人的伙食就行了;而那伙食,每天就是由游靖送上去的。
毫無疑問,由這三個人的組合做出來的菜肴,和宮里的御膳比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然……今天,孫亦諧這個混魚市場的,竟然要進來“教袁方治做菜”,這不是天下奇聞嗎?
卻見,孫亦諧領著眾人,大搖大擺便進了智仙閣的后廚。
在里面待命的張二貴和游靖看到他們走進來都愣了,完全沒明白這陣仗是要干嘛。
而就在他們猶豫之際,孫亦諧已將廚房掃視了一圈,并朝水池那邊走過去了……
同時,袁方治則來到了他的兩名同事身邊,小聲跟他們說了說剛才外面發生的事,兩人聽得神色數變,并不斷地朝孫亦諧和黃東來瞥上一眼,好似是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
另一方面,孫亦諧花了片刻,拿齊了材料之后,便開始了料理。
孫亦諧那做菜的手藝呢……還可以,大致就是能做出比較像樣的家常菜的那種水準;當然了,在大朙,除了專業的廚子之外,大部分男人都是不下廚房的,在非專業人士中,能有他這個手藝的還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