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觀1937年率領二十四人投軍,起先并不被老蔣的部隊器重,直到日本軍隊一路向南,打的老蔣節節敗退,最終在淞滬會戰中,師長發現了龐觀等武林人士的作用。
日軍從北至南,進展太快,為此老蔣決定打一場硬仗,使得日軍不得不向西進攻,改變日軍的進軍方向,拉長戰線,打持久戰。
淞滬會戰就是這一場硬戰,龐觀剛好投奔的是陶峙岳的第八師,這個師共一萬兩千多人,龐觀二十四人的小團體簡直微不足道。
可這一戰打的慘烈,打的持久,到了最后,甚至是彈盡糧絕,雙方不得不開始白刃戰,展開殊死的搏斗。
最后一萬多的第八師,打的只剩下八百多人,但卻殲敵四千以上,其中僅龐觀率領的這二十四人,就一共殺敵三百二十三,平均一人殺敵十三人還多。
盡管打到最后,這二十四人只剩下了七人,但這彪悍的戰績依舊讓陶峙岳震撼了。
更何況其中還有一位女子!
詢問之后得知,原來這是一群武林人士。
陶峙岳當即大嘆,可惜了這犧牲了的一十七人啊,恨他沒有早點發現功夫的作用。
武林人士的用處不在這里。在戰場上拼殺,多殺幾個對整個戰爭來說并不重要,這要是留在后方教導士兵,傳幾手殺敵的本事,那白刃戰時豈不是能多幾分勝算?
中國人與日軍白刃戰,從來都是三打一,盡管是三打一,有時候都還打不過,可看到了這二十四人的戰績,陶峙岳知道,白刃戰勝利的契機來了。
次日,陶峙岳就傳信回中央,將龐觀等剩余的七人調到了后方,李宗仁甚至特批這七人加入了中央教導總隊,讓他們擔任搏斗教官,特別是有著‘獨熊’稱號的龐觀,更是擔任總教官。
淞滬會戰的消息傳回南方,金樓眾人無不震撼,特別是燈叔,心中更是燃起了一把火,葉問等在當日親耳聽見龐觀那番話的武林人士,更是心中嘆服。
龐觀,龐任之,言出必行!當是武林好男兒!
老爺子聽到龐觀現如今乃是中央教導總隊的總教官,當即拍著巴掌站起,連道三個‘好’字,自家女婿真是當世英雄。
但在同時,他也不滿龐觀帶著他女兒上戰場,那是戰場啊!若梅一介女流,卻要跟著龐觀打生打死。
次月,南北方涌出數百熱血男兒,盡是武林中的好手,拋棄一切,憤然向著北方而去,他們,也要參軍!
起初,龐觀帶出去的不過三十二人,淞滬會戰結束,只剩七人,而等到長沙血戰之時,卻一舉達到了四百人還多。
這些人全都是各地的武林好手,再不濟也是學過一兩門莊稼把式的。
擔任總教官期間,龐觀為了加強普通士兵白刃戰的水平,更是提早拿出了纏頭裹腦式這招大刀技法,中央軍也因此成立了一個專門白刃戰的部隊,人人身后一把大刀,稱為大刀團!
多個資深武者連日研究,簡化招式,為了讓刺刀水平提升,龐觀等人開發出了挑、劈、刺三招,三板斧的打法,為了能在關鍵時刻以一對多,還研究出了轉腕橫槍,倒槍托的絕招。
這些招式用在白刃戰上,大大提高了士兵近身戰的實力,雖然還沒有徹底扭轉白刃戰的情況,但也比以前三打一還打不過的情況好的多。
從北至南的戰場上,每次出現白刃戰,中央軍憑借著人多的優勢,靠著這些技法,甚至能和日本人打的有來有回,不落下風!有時,甚至還能勝利。
這個情況傳回中央,不止李宗仁聞言大喜,就是老蔣也心中欣慰,更是當場說出了“民間真高士,國難傳戰法!”的言論,而這一言論也通過了當時的日報發表了出去。
龐觀接到了中央的特別嘉獎,李宗仁特批,給了龐觀一個參謀少將的軍銜,沒有軍權,僅為榮耀。當然,其他人也同樣有獎賞,特別是宮二,與龐觀一般,還得到了李宗仁“巾幗不讓須眉”的評價。
1939年,龐觀奉命趕往長沙。
龐觀知道,這一次過去,面對的就是抗日歷史上最慘烈的會戰了,長沙,是湖南的省會。
有人曾說過,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