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軒的拒絕,讓玄奘露出了些許驚訝之色,不過這種驚訝,只持續了一瞬間。
說到底,兩人今天才認識,交情不深。
許澤軒怎么選擇那是他的事,玄奘沒理由去干涉,也沒必要花費更多的口舌,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話題又重新回到了如何解決問題上。
許澤軒給出的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和歷史如出一轍。
既然朝廷不支持西行,那為什么不嘗試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天竺呢?
“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天竺?”玄奘聞言,神色猛的一滯。
他不是笨蛋,這樣的方法,不是想不出來,只是下意識的不愿意往那方面去想。
理論上,依靠自己的力量,玄奘也有希望到達天竺,但具體實施起來,難度可就太大了。
古代可不像現代,帶點錢,帶個身份證就可以全國各地亂跑。
那時候,每一座城池城市門口,都會有士兵把守,除非擁有官身,并隨身攜帶能夠證明身份的物件,否則你想要進城,就必須出示相關證明。
玄奘如果拿不到朝廷的批文,拿不出過所,別說去天竺,每次從一座城池到另一座城池,都是一道坎,一個難關。
看著陷入沉思中的玄奘,許澤軒默默地退出了禪房。
從長安到天竺,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旅途。
不同于西游記,玄奘的身邊,不會出現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
但他所要經歷大大小小的磨難,卻遠不止九九八十一個。
漫長的路程、茫茫未知的旅途,再加上古代那令人發指的交通,以及并不良好的治安。
這么多的困難,光是想想都頭皮發麻,如果沒有巨大的魄力和勇氣,很難去面對這一切。
正是因為這樣,許澤軒才會暫時離開禪房,給玄奘更多的思考時間。
當然,從本心上來講,許澤軒是不支持玄奘去天竺的。
在他看來,宗教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若是物質條件足夠豐富,吃喝不愁,追求一下沒什么問題。
但現在是在初唐,過半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帶佛經回來又有什么用?
管飽嗎?能當飯吃嗎?對百姓的生活有改善嗎?
可惜,人各有志,就算他不出主意,玄奘早晚也會往這個方向去思考。
歷史上的貞觀元年八月,長安城周圍因為霜降成災,莊稼欠收,為了緩解饑荒的壓力,朝廷被迫下令,讓長安附近的老百姓自由奔走,到莊稼收成好的地區就食。
玄奘從這個命令中得到了啟發,同時也抓住了機會,在沒有得到朝廷批準的情況下,混在災民的隊伍中,離開了長安城,就此開始他的漫漫取經路。
不說,玄奘遲早也會想到。
說了,不但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還能撈個順水人情。
究竟如何取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后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