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細節決定命運!
互聯網上流傳著許多因為注重某個細節,從而打動買方,促成生意的例子。
或許其中絕大多數屬于心靈雞湯,不過細節確實是做生意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玄奘并非許澤軒的客戶,也不是他的員工,并不需要了解太多做生意的細節。
兩人討論的主要是宣傳手法、內容,以及具體實施的時間。
這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功夫,一刻鐘后,許澤軒便從寺廟里走了出來。
打廣告的問題解決了,生產商品的人選也定下了,如今他面臨的問題只剩一個——店鋪。
唐朝長安,實行的是坊市制度,而不是從宋代延續到現代的街市制度。
也就是說,哪怕長安城某條街道上的人流量再大,再怎么適合發展商業,只要這個地方不是東西二市,你就不能在這里開店,一旦開店,就屬于違法。
可如果要在東西二市弄一間店鋪,那價格可不便宜。
東市靠近達官貴人的府邸,對于把商品定位在高端市場的許澤軒來說,可以說是最佳選擇。
可這個地方,進去的門檻實在太高了。
不光得有錢,還要有一定的地位。
許澤軒有錢嗎?
沒有!
東市的店鋪一年起租,就算他把身上所有的流動資金都砸下去,也付不起一年的租金。
再加上他現在還沒地位,想要租下東市的店鋪,那就更難了。
無奈之下,他只能放棄東市,去往西市。
西市被稱為金市,因為這里是絲綢之路起點的原因,往來胡商很多,所以格外的繁華。
東市那個地方,固然是寸土寸金,可在價格上,也只相當于現在四九城的三環,而西市的價格,則可等同于二環。
按理來說,許澤軒連東市的店鋪都租不起,那西市的就更不用想了,去了也相當于白去,可許澤軒不這么認為。
唐長安的遺址,早以被發掘,考古學家也進去觀察過。
這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城市,每個區域東西對仗都十分工整,東邊多大,西邊肯定跟東邊一樣大。
按照這個邏輯,東市的面積,應該和西市的面積一樣才對,可偏偏考古學家考察出,西市的面積要比東市多了那么幾畝。
那么為什么會多出來幾畝地呢?
關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
唐代距離現代已經有1300多年,當時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很難去考證。
不過其中有一個猜測,被最多人認可,那就是竇義買坑。
在今天的大唐西市博物館,有這么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擺放著一尊雕塑,塑像的主人,并不是古代的達官貴人,也不是名儒或者詩詞大家,而是在唐朝時地位不高的商人。
這個商人的名字叫竇義。
在竇義的雕像附近,寫著關于竇義買坑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長安城西市角落,有一塊土地。
因為這里的地勢比較低,常年積水,導致這片土地變成了一塊爛泥塘。
有一天,竇義發現了這塊爛泥塘,想著這里屬于西市,寸土寸金,如果能把洼地填平,建造幾間店鋪,那可就發財了。
可填平洼地是要本錢的,而且需要的本錢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