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深達數尺,牲畜多凍死,加以連年饑荒,百姓都饑寒交迫。
如果是賢明的君主,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想辦法救濟百姓。
但頡利可汗不,他依舊自顧自的享受,還因為經費不足,向各部落征收重稅。
從此之后,突厥各部落上下離心,怨聲載道。
到了今年,各部落首領終于忍受不了頡利可汗的暴政,開始反叛。
鎮守邊關的將領,右衛大將軍柴紹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攻擊突厥的好機會。
不過沒有皇帝的首肯,他可不敢做挑起邊釁,引發兩國大戰的事情。
擅自出擊不行,不出擊又怕錯過這樣的良機。
再三思慮之下,柴紹命人取來紙筆,把自己收集到的情報,都寫在奏折中,并用600里加急,送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拿到奏折后,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找來了自己的人左右手,當朝的兩位仆射——蕭瑀和長孫無忌,詢問他們的意見。
“兩位愛卿,現在突厥正逢內亂,你們說我是利用這個機會,興兵攻打突厥好?還是繼續奉行和平政策好?”
蕭瑀聽完,也不跟長孫無忌商量,直接就說:“臣覺得應該興兵攻打突厥。
自古以來,都是強國吞并弱國,由圣名的君主一統天下。
陛下你是明君,這天下本來就該是你的,所以應該立刻攻打突厥。”
其實蕭瑀這話本身沒毛病,幾年之后,李二陛下也確實派兵攻打了突厥,問題就出在,他說這話的時間太早了一點。
為什么這么說?
武德九年的八月三十日,李世民才剛剛跟頡利可汗簽訂了渭水之盟。
如果大唐真的有實力消滅突厥,李二會忍氣吞聲嗎?
現在距離渭水之盟還不到一年。
一年前沒實力,一年后就有實力消滅突厥了?
這又不是玩游戲,直接可以暴兵。
至少也再等幾年,讓百姓多休養幾年生息吧?
蕭瑀這話本身沒毛病,聽上去也好聽,又是明君,又是圣主的,不過李世民并沒有表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長的白白胖胖,一幅人畜無害的樣子,但肚子里的彎彎繞繞可不少。
他仔細思考了片刻,清了清嗓子道:“開戰也不是不行,不過我們國家現在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
當初,上任尚書左仆射封德彝提議把中男征入府兵的時候,剛開始陛下是同意了的。
不過前些日子,陛下聽了魏征的勸諫,不是又改變看法了嗎?
魏征典故用的好啊,竭澤而漁,不是沒有收獲,而是明年收不到魚。
臣覺得,從長遠來看,我們還是不出征為好。
只要突厥不來進攻我們,我們就奉行之前的和平政策。
當然,突厥狼子野心,也不能不防,多派人馬,嚴加戒備是必須的!”
蕭瑀從皇帝的角度出發,認為應該興兵。
長孫無忌從國家的角度出發,認為應該休養生息。
兩人就這樣爭執了起來,李二陛下思考再三,還是決定采納長孫無忌的意見。
為此,蕭瑀很是郁悶。
他的意見,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否決了。
皇帝都不聽他的意見,莫非自己的政治生命就要結束了嗎?
蕭瑀本來心高氣傲,為唐朝籌劃多年,建樹頗多,如今居然被這樣冷落。
他越想越氣,悲傷之下,竟然生了一場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