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才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想要繼續剝削佃戶的形象。
“哈哈哈!”佃戶們得到了許澤軒的夸獎,各個眉開眼笑。
原先還存在的一絲絲疑慮,瞬間煙消云散。
原來主家出糧是為了來年自己繼續幫他干活,這就說的過去了。
其他他們不敢打包票,但是在地里刨食了大半輩子,論起種田的手藝,他們可不認為自己會比其他人差。
至于繼續受剝削,在這個年代的人看來,那本是理所應該的事。
為什么古代農民,會以宗族為單位,為什么他們要依附地主?
自己單干,收入不用上交,少一層盤剝,難道不是更好嗎?
當然更好!
古代農民不是沒有想過,而是不能。
搞農耕是需要看天吃飯的,要懂得農時和天文。
這一點,現代人可以靠著日歷、天氣預報解決。
但古代人不一樣,不說有沒有日歷,就說古代人認字率那么低,有幾個農民認識字?
不懂農時,背不出二十四節氣,他們靠什么來種地?
單純憑一把力氣,就能把地種好?
自古以來,為什么讀書人就能高高在上,受到百姓的尊敬?
除了科舉能當官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認字。
認字之后,就可以看懂各類農書和歷法,通知什么節氣,相對應的要采取什么行動、措施。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放在任何時候都是對的。
地主、宗族正是靠著掌握、或者壟斷者農業知識,天時歷法知識,農民才不得不依附地主。
當然,上面說的,還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另外還有其他因素。
比如農田要澆水。
古代水資源緊張,常常會出現搶水事件。
無論是興修水利、還是搶水,這都不是一家一戶能做的了的,必須依靠整個宗族的力量,或者由地主帶頭才行。
“小郎君需要我們做什么盡管吩咐,莊戶人家別的沒有,就有一把子力氣!”笑了一陣子,佃戶中年齡最大的李老漢率先開口道。
“行,那我就不客氣了!”許澤軒點了點頭,指著身邊的一個竹篾問道,“這東西你們都會編吧?”
眾人的視線,順著許澤軒手指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齊齊點頭。
編竹篾可不是什么難事,古代人可不像現代人,家里缺了東西,第一時間就想到買,他們的動手能力可是很強的。
編竹篾,不說每個人都會,但是底層百姓中,還是有不少人掌握這門手藝的。
“會編就好,我今天交給你們的任務,就是照著我那竹篾的樣子,多編幾個。
到了申時,我會來驗收。
到時候誰編的最多,編的最好,我就獎勵他一斗粟米。”
“諾!”雖然不知道,許郎君要他們編拿樣式古怪的竹篾用來干什么,但眾人還是紛紛領命而去。
“小郎君,你要佃戶們編竹篾作甚?”眾人離開后,二虎摸著腦袋問道。
“到時候便知!”許澤軒賣了個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