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雖然很疑惑,黃豆綠豆跟綠菜之間有什么聯系,不過事關許澤軒的身體,胖廚娘哪里還敢多問,第一時間便按照對方的吩咐,開始翻找起黃豆、綠豆來。
黃豆、綠豆,在古代被統稱為菽(豆類)。
從商周到春秋戰國,再到秦漢三國,菽一直都是漢族百姓食用最多的食物。
至于和菽并稱五谷的麻(麻子)、黍(黃米)、稷(小米)、麥,食用的人則要相對少一些。
其中吃黍和稷的人少,是因為這兩種農作物的畝產低。
每一畝地的產量只有一百多斤,老百姓如果種這玩意,絕對會餓死,也就擁有眾多田產的大地主大貴族,才能把小米當主食吃。
而麥子之所以沒被推廣,主要是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出,能夠將麥子碾成粉的石磨。
無法磨成面粉,只能像蒸米飯一樣、或者煮麥仁粥吃,這樣的吃法,麥子的口感能好到哪里去?
正是因為麥子口感不好,所以吃的人才少。
這種情況,一直到漢朝后期才有所改善。
漢朝后期,隨著新式石磨的出現,麥子終于能夠被磨成粉,口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它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
到了唐朝,小麥已經取代了大豆,成為人們最重要的糧食之一。
當然,小麥的地位雖然提高了,但是豆類并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牲口,作為家中的壯勞力之一,同樣需要食物。
豆類的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用來喂養牛等動物,最適合不過。
只要家里有牛的,多多少少都會儲存一些。
許澤軒家有牛,自然也會儲存一些豆類。
胖廚娘只是簡單翻找了片刻,便從廚房一側的大缸里,找出了兩大袋子黃豆和綠豆。
“小郎君,要多少?”胖廚娘一邊解著系在袋子上的細繩,一邊問許澤軒。
“各來一碗吧!”許澤軒估摸著滿滿兩大碗的黃豆和綠豆,發出豆芽后,差不多夠吃三五天,便讓胖廚娘各裝了一碗。
“好咧!”胖廚娘答應一聲,很快就把兩個粗瓷碗裝的滿滿當當。
許澤軒一把接過,扒拉了兩下,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埋頭開始工作。
清洗是發豆芽前的準備工作之一,目的是為了把壞豆和空殼的豆子給挑出來。
這個工作并不費力,大多數情況下,加入水后浮在水面上的,就是壞豆和空殼,沉在水底的,就是好的豆子。
這道工序,不但發豆芽之前要做,平時煮綠豆湯、紅豆湯的時候也會做。
因此,許澤軒做起來倒是駕輕就熟,只用了幾分鐘時間,便開始了第二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比起第一道更為簡單,就是浸泡。
綠豆至少要浸泡8個小時以上,黃豆還要更久一些,差不多要十二個小時往上。
等時間到了,才能進行第三道工序,正式開始發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