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的原材料隨處可見,長安城里的紙張,卻賣的那般貴,而且還常年虧損,也不知道那幫匠人是做什么吃的。”程處默的關心點,顯然跟眾人不同,大家都在贊美造紙術的神奇,他卻在批判工匠的無能。
“處默,話也不能這么說,自古以來,任何技術都是一步步提高的。
就比如你們坐騎上的馬鐙,說起來那是個再簡單不過的物件。
可我們的祖先,騎了那么多年馬,居然沒人想到,給馬按一個馬鐙。
后來好不容易有人想出來了,可剛開始的時候,也只弄出了單邊馬鐙,作用只能幫助我們更方便的上馬。
一直到百年前,這才出現了雙邊馬鐙,大大增加了騎兵的戰力。”
其實許澤軒這話只說了一半,古代許多技術之所以提升的緩慢。
工匠們缺乏想象力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因素。
比如說,匠戶的地位地下。
古代中國,其實從來不缺乏能工巧匠,可他們的地位,也就比奴隸好一些。
士農工商,工排在倒數第二僅僅高于商人。
就算將作監里的高級匠人,相當于今天某某工程總工程師的存在,放在古代,也只能在將作監當一個小官,并且是終生升遷無望的那種。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匠人能夠爆發多大的熱情,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這一點外,還有第二點,關于手藝的傳承。
古人經常會有敝帚自珍的想法,在很多時候,對于學問都有留一手的習慣。
比如之前提到過的菜譜輕易不外傳。
又比如說,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會看到,某個家族或者某個人,定下傳子不傳女、傳兒不傳媳的祖訓,這在古代,也是十分常見的。
上面這個現象,直接導致了許多匠人學不到真本事。
很多好的技術,原本可以流傳下來,造福后人。
可結果卻是這些技術隨著工匠的死亡,被帶到了棺材里,徹底消失在人世間。
“小軒這話,卻也有幾分道理,看來還真的不能全怪那些匠人。”
如果許澤軒舉的是其他例子,一時半會或許還得不到程處默的認同,可他說的是軍事方面的事,在這一點上小程的覺悟頗高,一下子就想明白了過來。
“三位哥哥,這造紙之法,你們也看過了,不知可愿意一起開一個紙鋪?”
四人又說了會話,許澤軒見包括秦懷玉在內,對于造紙之法,已經沒有太多的疑慮,忍不住又重新提了一次。
“當然愿意,不知我們這買賣何時開業,所造紙張,又售價幾何?”程處默在之前就已經表過一次態,所以沒在說話,這次開口的是牛見寅。
“朝廷用青藤為原材料,所售賣的紙張,定價為三百錢一刀。
我這造紙術,所用的原材料是草根樹皮,成本低廉。
本著薄利多銷的選擇,我初步定下的售價是朝廷的一成,也就是三十錢一刀,諸位覺得如何?”許澤軒說出了自己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