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文水縣男許澤軒,參見陛下!”
遠遠的看到李世民后,許澤軒一改常態,迅速將兩袖張開,邁著小碎步疾行,上前對皇帝見禮,這種禮節名為趨禮。
趨禮是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臣子對君主、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卑賤者對高貴者時常常會用到。
比如《禮記·曲禮》中說,“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這種禮節的產生非常早,在春秋戰國便開始嚴格執行,一直到清朝依然存在。
《論語》里就有孔子行趨禮的記載,比如《鄉黨》篇,說孔子時會見賓客和面見君主時,“趨進,翼如”,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快步疾行,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當然,有三種情況可以免于趨禮,“帷搏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除此之外,就得靠君主的恩寵了。
根據《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漢初宰相蕭何,面見皇帝時就不需要行趨禮。
劉邦能夠一統天下,蕭何居功甚偉。
為了表彰蕭何的功績,劉邦賜予了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
在蕭何之后,獲得這些待遇的還有王莽、梁冀、董卓、曹操、司馬懿、蕭衍、侯景、楊堅、朱溫……
沒錯,除了蕭何以外,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他們往往會在造反或篡位前,逼皇帝給他們“入朝不趨”的殊榮。
許澤軒年紀尚小,也沒有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即便不行趨禮,也不會被認為又謀朝篡位的心思。
不過為了給皇帝一個好印象,他還是必須表現的舉止得體、進退有據。
一分鐘、兩分鐘。
五分鐘、十分鐘。
十五分鐘、二十分鐘!
許澤軒弓著身子,彎著腰行禮,足足持續了二十分鐘,也不見李世民開口叫他免禮,終于忍不住直起了身子,偷偷朝對方打量了一眼。
這一眼,剛好看到了李世民臉上若有若無的笑意。
“程咬金那老貨,在朝廷之上都能跟人動粗。
朕還在奇怪,他怎么會對你這么一個循規蹈矩的小子,看的那么順眼。
現在朕算是知道了,你這小子的循規蹈矩也是假裝的。
趨禮之中,可沒有偷偷看君上臉色這一說法!”
“咳~咳!”偽裝一下子就被李世民給戳穿,許澤軒心中難免有些慌張,深吸了好幾口氣,這才重新鎮定了下來,勉強答道:“小子確實厭惡某些繁文縟節。
因為在小子心里,尊敬一個人是發自內心,是由內而外的。
如果打心底里厭惡一個人,即便表現的再怎么有禮有節,那也虛的。
而如果發自內心的尊敬、愛戴一個人,即便去掉那些繁文縟節,也無傷大雅。
因為其他人能夠很容易的從平時的言行之中,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