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與她就在眼前有著直接關系,鏡頭拍出來的畢竟不如親眼看到的更生動,而他前世大多宅在家中,看美女只能通過屏幕。
“難怪你另外一個世界活了三十年,只談了一個女朋友,還嫁了別人……”
洛神淡淡地道,“活該。”
張揚沒理她,認真看書。
歷史改道源于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并沒有被流矢射殺,蝴蝶效應導致了后續的大改道,而張士誠建立的北周,實際上不過存在了三十年,就二世而亡。
結果沒想到張士誠的子孫中,居然冒出來了一個劉秀一樣的人物,亂世中重建了大周,由于都城定在了如今的京城,史上將其稱為北周,而張士誠在南京所建立的,則稱為南周。
自公元1421年北周建立,到1921年惠帝張沛宣布立憲改元,期間五百年的時間里,北周曾三次中興,但這種程度的變革遠不足以結束封建制度。
宋朝之后,儒家徹底變成了一張將所有人都串聯在一起的巨網,不論誰想要動彈,都會遭受來自這張巨網的無情傾軋,歷代改革者只是想要修正一下方向,就無不被其撕得粉碎。
想要打破這張網,只有依靠外力。
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基本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在這期間,「西學東漸」已經對古老華夏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沖擊,然而想要就此打破封建制度無疑還是妄想。
落后就會挨打,這是古今中外都顛撲不破的至理。
十九世紀后期,西方艦隊頻頻騷擾沿海、上岸侵略,隨著熹宗皇帝張元「御敵于海外,勿傷我百姓一人」的旨意,華夏正式拉開了近現代化這一歷史進程的帷幕。
這個過程壯闊而殘酷。
1894年,南洋艦隊于南海戰役中慘敗,同年八月,北洋艦隊于渤海全軍覆沒,熹宗聞訊驚怒駕崩,太子張沛繼位,年號崇光。
自繼位到宣布立憲改元,張沛的皇帝生涯并不光彩,因為在崇光七年期間,整個華夏基本都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民亂頻發,強敵環伺,就連朝堂之上,也幾乎每天都有朝臣因為理想或者陰謀而喪生。
利益、理想與權謀交織,戰爭、動亂與政變頻發,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制造著鮮血、絕望和哭嚎……
好在隨著1921年的立憲改元,華夏很快破繭成蝶,再次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巔。
————
旗袍起源一直存有爭議,許多學者認為它雖然盛行于民國,但源頭卻可追溯到秦漢時的「深衣」,這里大家就當做是深衣的演變吧。
至于名字源于“旗女之袍”應該爭議不大,按邏輯來講這個世界沒有清朝,似乎不該叫旗袍,可叫深衣不合適,我不知道該叫啥,后續如果出現應當還是會繼續以旗袍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