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張,名揚,名字是我爺爺取的,爺爺還給我取了一個字,字牧之,嗯……就是那個張牧之。”
“啊?什么什么?”
“哎呀錢鈺你別咋呼,盈盈你繼續念。”
“算了我自己看吧。”
宿舍里面,許諾重新戴上耳機,腦袋往前湊了湊,認真甚至是謹慎地一字字地看微博上面的內容,連已經聽馮盈盈念過的開篇那句最具沖擊力的內容也沒放過:
我姓張,名揚,名字是我爺爺取的,爺爺還給我取了一個字,字牧之,嗯……就是那個張牧之。
牧取牧守一方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講,爺爺對我的期待大概已經可以提前宣布落空了。我從小就受爺爺影響比較大,主要體現在課外,爺爺有很多書,其中不少爺爺、爸爸、媽媽都不許我看的,有些我也不愛看,有些會偷偷看。武俠是其中相對比較喜愛的一類。
十二歲那年,奶奶去世,爺爺就此封筆,就再也看不到爺爺寫的武俠了。大概在那個時候,我就萌生了自己寫的想法吧,但忙忙碌碌地長大,一直都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寫。直到前年,我在學校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骨折住院,每天在病床上躺著,無聊到恨不得可以有一窩螞蟻讓我數,《臨江仙》和《射雕英雄傳》的初稿都在那段時間誕生。
初稿寫在我的課堂筆記本的背面,只寫到第二回江南七怪,并沒有什么信心,同病房有個姓李的老人看了后卻贊不絕口,建議我可以去投稿。暑假我把在網吧里面敲出來的前二十回打印了,拿給爺爺看,期待著不要挨罵就好,不曾想到(說自己提前有所期待,總顯得有點太不謙虛,不過其實,嗯,確實也偷偷想過)爺爺看罷之后,就聯系了寒窗文學報的汪主編。大概十天后,《射雕》開始在寒窗文學報連載,轉眼已有一年半了。
通過爺爺他們的評價,我對《射雕》在武俠讀者中的反饋有一定的信心與期待,不過開學之后,我發現班上竟有不少同學也在看,著實出乎預料,源于某些大家如今可以猜到的緣故,我以普通讀者的身份,午休的時候與同學談論,講我對人物劇情的一些看法,每料必中,獲得了不少的夸贊與崇拜。
希望同學們得知這件事情后能原諒我的淺薄[笑]。
高考后的暑假,參加了《音超聯賽》,最初的時候爸媽讓我參加,應當是抱著「玩一玩就回家了」的想法,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開學之后,學業、工作,后來還要談戀愛,經常要半夜趕稿,一度想過要不要公開身份,這樣的話,就算斷更一期,大家應當也能表示適當的理解。久了也就習慣了,不知不覺,張無忌都長大了。
一直不曾公開這件事情,是因為張揚和張牧之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人,但在各自的領域,則與兩個人無異。喜歡聽張揚唱的歌,未必看得下張牧之寫的,愛讀張牧之寫的,聽到張揚唱的歌,未必不會罵一聲“唱的什么東西!”我爺爺,我爸媽,對待我唱的中國風之外的歌曲,大多就是這樣的想法。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愛屋及烏或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因為喜歡聽張揚的歌,就讓自己去喜歡張牧之寫的,則沒有必要,反之亦然。
最近幾天,由于我和依依一同參演《神雕俠侶》的事情,引起了外界許多關注和討論,在這里先向被動受到這件事情影響的人說一聲抱歉。
坦白說,我個人對近些年武俠電視劇的改編并不是很喜歡,因此才有了自己參與《神雕俠侶》電視劇拍攝的想法,當然在很長的時間里,這絕不包括自己去演。《神雕俠侶》從年前籌備,年后開始尋找合適的演員,我親自參與了一些角色的試鏡,也親眼看到了李長歌導演等人工作的認真與辛苦,以及許多演員為此付出的努力,在此也向他們道一聲感謝。然而尋找到想要的演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又以小龍女這個角色的演員的尋找最為艱難。
我們一一否決掉了曾認為已經很不錯的選擇,并不是不能演,而是想要找到最適合的那個人。最終在被逼瘋之前,李長歌導演他們將目光投到了依依的身上,最終說服了我,再由我去說服她,代價是我陪她一起演楊過。
術業有專攻,我并不是一個演員,此前也從沒有想過會去做一個演員。正如前文所說,張揚和張牧之是兩個身份,我懷著張牧之的心,以張揚的身份去表演楊過,受到批評是預料中的事情,但請相信,我是這個世界上最想要做好這件事情的人,或許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