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是有的記載中說王維在唐玄宗埋怨孟浩然為什么不念那首氣勢恢宏又充滿正能量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當然,這首詩是極好的,前四句是寫洞庭湖的名句,描寫出了洞庭湖的波瀾壯闊和雄渾浩大的氣勢。
八月的洞庭湖水幾乎與岸齊平,望向湖中,水天相映(涵虛本意就是水映天空),天與水接,混合一體,其中“太清”指天。
水面上的水氣,把整個云夢澤都蒸騰籠罩了,無盡的水波,似乎能撼動洞庭湖東北岸的觀湖勝地岳陽樓。云夢澤指的是古時在湖北高官江南北的大片地區,江南為夢,江北為云,方圓**百里,這里泛指圍繞著洞庭湖一帶。
后四句是感懷抒情,“欲濟無舟楫”引用的是《尚書·商書·說命上》中“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暗喻自己入仕卻沒人推薦。“端居恥圣明”,是說自己無所事事,愧對這個圣明時代。的端居指平居閑處,在圣明時即太平時,閑著不做事是可恥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名義是說自己不能加入到“捕魚”的游戲,暗指看著其他人為官做宰,自己卻無緣際會。
這首詩即景抒情,自然是好,更絕的是,明明伸手要官,卻又不顯丑態,清逸瀟灑。
可是,這首詩寫于開元二十五年(737)之后,是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任上,孟浩然寫給他的。此時和王維在一起非官方覲見李隆基的時候,這首詩還沒問世。
第二個問題是,李隆基真的是“偶遇”孟浩然嗎?
史書和逸聞都是記載孟浩然和王維不知道李隆基突然駕到,孟浩然還鉆到了桌子底下,是李隆基把他叫出來的。
我不采信這種說法,那是三省重地的值班室,隨時有可能去為皇帝擬制詔書,能把一個布衣平民帶進去?李隆基會單獨溜達到朝堂的值班室?所以我認為,這是王維已經奏明了李隆基的,只是由于孟浩然沒有進士及第,李隆基才以這種特殊的非官方形式接見孟浩然的。
也有記載,不是王維引薦,而是張九齡或是張說引薦,那就更不靠譜了。
但,不管怎么說,孟浩然這次表演是砸鍋了,下一步,他只能離開京師了,那,他又該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