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楊勇被廢,楊秀“意甚不平”。但是為什么生氣呢?史書上沒有明確交代原因,可是也沒有記載他口頭或者書面上為大哥鳴冤叫屈,我只能推斷他不是為楊勇被廢而怒,而是為立楊廣沒有立自己而怒。一千多年以后的人都能猜出他的心思,楊廣能不知道?于是指派楊素揭發楊秀,還是從有“異心”這個突破口展開,老皇帝大怒,招楊秀回京,有楊俊的例子擺在前面,楊秀還真不愿離開根據地。楊堅又指派了新的益州總管,這位新總管很會做心理工作,終于說動了楊秀回京。楊秀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上路了,走了四十來里路,又有了反悔之心,準備率兵偷襲益州。只要一開戰,楊秀造反的事實就確鑿無疑了,幸虧這位新總管也不是吃素的,已經做好了防御準備,楊秀只有乖乖的到京城報倒。
楊堅沒有給楊秀辯解的機會,也沒有親自罵他,派使臣“切責之”之后就押進監獄,等待審判。楊廣一面在楊堅面前痛哭流涕地為楊秀求情,一面暗中指使人弄了兩個小木人,埋在華山腳下,分別對楊堅和楊諒(楊堅第五子)進行詛咒,可能害怕這種妖術會真的靈驗,楊廣出于安全起見,沒有把自己列入受害人的行列。挖出這個木人的是主審楊秀工作組的首席大臣楊素。這還不夠,又偽造楊秀討伐京城的檄文草稿夾在楊秀的文集中給楊堅看,證明楊秀早就盼著天下大亂骨肉相殘好混水摸魚亂中取事。楊堅被徹底蒙蔽,盛怒之下放出狠話,要把楊秀當街問斬,給老百姓一個交代,有一位大臣為楊秀求情,也差點被割了舌頭。最后盡管沒有要了楊秀的命,但也削掉王爺的爵位,廢為庶人,禁錮終身,一位土皇帝變成了無期徒刑的囚犯。
后來楊廣坐上皇帝寶座,可能是楊秀已經沒有什么威脅了(人被關起來了,嫡系的幕僚基本在處置楊秀的時候被楊堅殺完了),也可能“真兄弟”只余下這一個(老五楊諒因謀逆去世的早),總之是沒有給楊秀加刑,留了一條命。不過楊廣對皇家的宗室也非常警惕,無論走到哪里始終把這幫人帶著。楊廣窮途末路之時被宇文化及以為民除害的借口勒死之后,楊秀一度成為傀儡皇帝的候選人,不過經過宇文化及等人的討論又否定了這個提議,應該是覺得堂堂蜀王不好控制的緣故吧。那下場就比較明顯了,和楊堅的其他后人一起被殺,這樣看來,雖然楊秀郁悶半生,卻是兄弟之間最晚離開這個世界的。
四、楊諒之死
和楊秀一樣在史書被稱為“庶人”的還有楊諒,和楊秀窩囊地在監押之下度過后半生不同地是,這位被封為漢王的楊堅最小的兒子,還真是轟轟烈烈的造過反。
楊堅對這位小兒子非常寵愛,在他擔任并州總管離京的時候,老皇帝打著到外地視察的旗號,一直送出很遠。楊諒的轄區很大,西起華山,東至渤海,北達燕門關,南到黃河,共計五十二州。兵馬也很多,并且特許他可以“便宜行事”,就是所謂的先斬后奏吧。不過他辜負了這份信任,史書上記載他指揮了三大的次戰斗,無一勝績。第一次是攻,開皇十八年出征遼東,敗;第二次是防,開皇十九年防突厥,敗;第三次是攻防兼備,先打起造反的旗號進攻,后來逐步退守,敗。如果前兩次是詐敗,通過打敗仗來逼迫皇帝老子增加自己的實力,那最后的一次無論如何也沒有別的借口了,只能說自己志大才疏。
楊諒造反是必然的,不反才不正常。四個哥哥,除了二哥當了太子外,其他的三位或死或監,自己的下場是什么,當然要好好考慮了。資治通鑒上還有一段記載,說楊堅偷偷和楊諒約定好了,如果新君繼位,發給楊諒的詔書上面的公章有個暗記,就說明沒有問題。結果大將屈圖通拿著楊廣的詔書來宣招楊諒進京的時候,加蓋的玉璽上沒有這個暗記,楊諒自然不敢到京城去自投羅網。違旨是不赦的大罪,遵旨又會變成楊俊第二楊秀第二,除了造反,真是沒得選擇。由此看來,楊堅對這位小兒子真不是一般的疼愛啊,小兒子,大孫子,老爺子的命根子。可是這種疼愛,給楊諒帶來的是更大的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