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汪直遣其子入京,而自己留在東南……這是徐階不想看到的。
為此,內閣爆發了一場極為激烈的爭吵,一方是徐階,另一方是李默,呂本打醬油,吳山站在李默這一邊。
徐階的理由是站得住腳的,汪直當年是和徐海齊名的倭寇頭目,就算進獻巨木、紅薯有功,也應該召入京中,以防不測。
而李默的理由是,東南水師如今大部分都被臺州指揮使葛浩帶去閩粵沿海擊倭,而浙江沿海船只多為汪直麾下,如若汪直入京,麾下四散,只怕倭患再起。
徐階很清楚,在之前戚繼美調駐浙江一事上,李默和隨園是有默契的,也就是說,在東南諸事上,李默很可能采用的是隨園的提議……最直接的連線就是錢淵妹婿林烴。
的確,錢淵親自去了一趟林家老宅拜會李默,一再強調此事,在偌大的海商群體中,沒有第二個人能代替汪直的地位,沒有第二個人能對海商有如今的管束力。
如若汪直入京,海商必然分裂甚至內訌,肯定會有海商被逼得無法進行正常的海貿,到時候,說不定倭患四起,而且肯定會影響到稅銀數目。
李默對東南設市通商最大的反感就在于汪直,錢淵也一力保證,東南水師正在迅速成長,只要能代替汪直捍衛海疆……那就是汪直末路之日。
其實都是扯淡,只要汪直不反水,錢淵絕不會干掉汪直,他還想著鳩占鵲巢呢。
那一日,內閣吵的一塌糊涂,最終嘉靖帝也沒召見臣子,而是令六部尚書、左都御史并內閣共議。
徐階記得清清楚楚,每一個人,每一句話都記得清清楚楚,那是他在嚴嵩死后最恥辱的一天。
往前數多少年……開國至今,有幾個不能服眾的內閣首輔?
左都御史周延、禮部尚書孫升、內閣呂本持中立,刑部尚書馮天馭贊同召汪直入京,其余的……
內閣李默、吳山以下,戶部尚書方鈍、工部尚書趙文華、吏部尚書楊博、兵部尚書王邦瑞,全都站在徐階的對立面。
四個尚書中,趙文華是明面上的嚴黨余孽,但其實是跟著隨園走的,方鈍持心為公,不希望看到稅銀減少,而楊博、王邦瑞都和裕王府勾連,并不懼怕徐階。
徐階深深的感覺到了壓力。
反復的思索中,徐階發現了一個之前被自己忽略的地方。
其實對于汪直是否入京,徐階并沒有太強烈的感觸,只是在選擇時和李默、吳山發生的沖突。
但等冷靜下來,徐階想起來李默的那句話,“汪直入京,東南或亂。”
也就是說,汪直在,東南安,汪直不在,東南或亂。
一切的一切,隨園的一切,自己之前的被羞辱,門生隱隱的反對,一切都建立在汪直來降的基礎上。
汪直是個關鍵人物。
這一點上,徐階和侯汝諒有著同樣的判斷。
不過,侯汝諒做的不夠狠,他還想著降服汪直為己用。
徐階終于落筆,他相信,在這種時候,誰下手狠,才能占得先機。
趙貞吉當年做的沒錯,只是選錯了時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