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云天回師,令各路兵馬同時返回禹都,籌備成立夏國。夏國,設二十一州,盡占東域之地,東臨蒼海、南接大山、西近大荒、北面草原,中間以平原為主,地理位置極好。
夏國仍然定都禹都,位于東域之西。
柴云天本可以遷都到位于中間的鄘國所在,位于二十一州之腹地,但柴云天與幾個謀臣商議一番,最終否決遷都的方案。
禹都靠近十萬大山,方便開采十萬大山的資源,還可以與古老的巫神族交好。同時禹都兩面有大山作為屏障,易守難攻。
至于各地上交給王廷的稅賦,每年令人運輸到禹都即可,無論是否遷都,關系不大。
禹都將會成為東域所有修煉者的圣地,無數世家、宗門會陸續遷移到禹都居住,以有機會接近王廷。
各路兵馬陸續收到柴云天的命令,除了陳璘、鄧子龍二人留下東海國接手十萬水師,其他文臣武將均要返回禹都,參與夏國建立之事。
陳璘、鄧子龍需要有自己的戰功,才能名正言順名列麒麟閣。
麒麟閣,為未央宮設立,屬于未央宮三十六殿之一,以記載文臣武將的功績。只有立下大功勞的武將,會被未央宮列入麒麟閣,每隔十年重新評定功績。
衛青、霍去病二人,主要參與滅叛王、石國、凌國、鄘國等幾戰,漢騎勞苦功高,也一度傷亡慘重,足以名列進麒麟閣。
陳慶之、程知節,與衛青、霍去病相似,戰功赫赫。
田忌重生較晚,除了沒有參與乾國內部的大戰,統一東域的其他大戰都有參與。
秦瓊出山時間更晚,主要是滅鄘國郤家和幾個東邊小諸侯國的戰功。
高順、張角二人統帥兵馬,鎮守一方,盡管隨著越來越多強大的人杰出現,他們的光環逐漸被覆蓋,卻是最早追隨夏王的幾個人之二。
這些都是率兵出戰的統帥和將領,有滅國之功,共八人進入麒麟閣。
然后是兩個執掌王廷內政的參知政事,范仲淹和公孫鞅二人,功勞足以進入麒麟閣。
張儀擾亂石國,在鄘國游說,一張口可抵十萬雄獅,還幫柴云天促進好事,功績甚高。
孫臏參與滅應國、鄘國以及東邊小國,只是為夏王廷差遣的時日尚短。
文臣共有四人進入麒麟閣。
目前麒麟閣合計有十二人。
花木蘭作為夏王妃,自然不與麒麟閣功臣并列。典韋作為護衛,主要跟隨在柴云天身邊,并不親自率領兵馬作戰,也不列麒麟閣。
聶氏姐弟、蒲元、孫思邈,四人作為幕后功臣,始終居于幕后。聶氏姐弟作為內衛,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暗中軍團的兩員將領作為底牌,雖然有擊敗鄘國狐家的功勞,但并不公然出現在麒麟閣,避免被敵人通過麒麟閣發覺他們的存在。
大明水師將領陳璘、鄧子龍未立功,暫時不入麒麟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