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劇組已經在印渡呆了一個星期了,這邊的戲份不多,但每一場戲都是重點,馬虎不得。
不過時間很充裕,除了第一天的時候為了契合程勇風塵仆仆長途跋涉來印渡的戲份,特意一來印渡沒休息夠就開拍,其他時間安排的都是比較寬裕的。
一個星期過去,也差不多完成了印渡所有戲份的拍攝,包裹機場、新德里市內航拍的一些背景鏡頭。
12號,在新德里城郊的一家華人開辦的工廠里,拍攝印渡最后一場戲,也就是程勇第一次來買藥的戲份。
也就不用單獨布置一個攝影棚了,省了事。
就這一場戲,沒幾個鏡頭,有一天的時間,也不急,NG了幾次之后,李謙也耐心地說著戲。
“征哥,當知道零售價2000的仿制藥在工廠只要500塊的時候,眼中那種驚喜稍微收一收,別跟中了五百萬一樣,而且笑的時候也收斂一點,我們這是給觀眾看的。”
徐征不解道,“可是,這么高的利潤,但凡是個商人都會這樣吧,程勇一開始賣藥就是為了賺錢啊。”
“是這樣沒錯,但是要考慮到觀眾的想法,不能一開始就是一副奸商嘴臉,過猶不及。”
“這樣的話,后面賣5000一瓶,還對著病人發火,不也是一樣的?”
“那不同,那個時候雖然賣了5000一瓶,4500一瓶的利潤,但是他實實在在地幫助到了病人,觀眾雖然會覺得黑了點,但是不會去討厭這個角色,哪怕在前面程勇只是為了賺錢,也不能讓觀眾厭惡這個角色。”李謙耐心解釋著。
“其實跟佛教那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差不多,一個惡貫滿盈的殺人犯放下屠刀成佛了,大多數人會感到不忿,但是如果這個惡人殺的是一些壞人,或者為了報殺父之仇把仇人干掉,放下屠刀,更容易讓人接受。”
一旁文幕野插了句嘴,“程勇是個愛錢的普通人、小人物,但絕不能把前半部分的他塑造成一個奸商,要是這里一副奸商嘴臉的話,會讓觀眾厭惡。”
“行,我試試。”徐征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很微妙的差別,呈現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時,旁邊一個一直旁觀的印渡人插話了,說的一口流利的英文。
“李導演,你這么顧忌觀眾的反應,是為了票房嗎?”
說話的是阿米爾汗,印渡僅次寶萊塢之王沙魯克汗的男演員,聽說創造了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導演來印渡拍戲,前天就跑來劇組觀摩拍攝。
雖然并沒有質疑李謙的年紀,不過這三天下來在旁邊觀摩李謙拍戲,發現李謙經常會強調觀眾的觀影感覺。
要是一般的商業電影那還正常,可了解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以及背景之后,總覺得李謙有點過于市儈了,這才忍不住吭聲。
看著這位年過四旬仍然一副人畜無害的娃娃臉的印渡天王,李謙點點頭,“沒錯,確實是為了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