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帶你去唐汕拜訪過呂老爺子了,關于張桃芳的事跡和他以前在部隊的故事,你也都了解的差不多了,沒問題吧?”
“沒問題李導!”
張益滿臉肅穆地應道。
他背著一桿MI944式莫辛-鈉甘,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步槍,在國內,當年的志愿軍戰士們喜歡叫它“水連珠”。
原本被李謙招來出演一個沒多少戲份配角的時候,張益以為只是個露兩次臉的無關緊要的角色。
但是當跟著李謙去唐汕,拜訪了當年抗米援朝的一名狙擊手呂長青老爺子,這位老兵眼睛總是瞇縫著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卻瞪的炯炯有神,仿佛正在端著槍瞄準。
當時老爺子說,自從從北棒戰場上下來之后,他就一直保持著這個表情,一天都沒有變過,50多年了,“戰爭后遺癥”甚至連他的臉都改變了。
老爺子趕集的時候最喜歡打氣球,每次都是百發百中,畢竟也是北棒戰場上殺死殺傷敵人高達178人的狙擊手。
更讓張益感觸最深的是,之軍事博物館見到當年張桃芳用的那支和他背上同一個型號的“水連珠”時,張益整個人都呆住了。
那桿槍只是一桿普通步槍,連瞄準鏡都沒有,就用這么一把槍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了214名敵人。
二戰時期平均2萬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米粒堅人在阿福汗戰場,更是采用25萬發子彈擊斃一個敵人。
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壓力不亞于黃繼廣、邱邵云這些寫進語文課本里的英雄人物,即便戲份并不多,張益也投入了百分之兩百的精力。
“那行,開始吧,我相信你們能做到讓英雄在電影里活起來,把這個人物演活!”
李謙拍拍手,也沒有過多的去講戲,他們倆這個能力的演員,不需要過多的指導,先拍再看。
劇組各部門和演員都準備著,李謙也回到了監視器前。
“老大,要不是跟著籌備這部電影,我都不知道這些事情。”蘇侖有些感慨,“換了之前,有人告訴我咱們的軍隊里有狙擊手一個月靠六百多顆子彈就消滅了兩百多個敵人,我肯定是不信的。”
“何止是你啊,我也一樣。”齊玉昆也有些羞愧道,“一個連隊一百多人,正面阻擊米軍王牌師,犧牲100多人斃敵600多,這么夸張的比例,我甚至都以為是抗鈤神劇了。”
李謙搖搖頭,“要不然當年志愿軍怎么贏下了北棒戰爭的,難道真像一些傻蛋說的,用人命堆的?
這場戰役就是整個北棒戰爭的縮影,即便沒有制空權,武器裝備落后,火力嚴重不足,通信運輸靠人,物資奇缺,這些硬件統統落后。
可是,在戰略戰術、執行力、精神層面上,我們是要更強的,當年經歷過抗戰、街坊戰爭洗禮的志愿軍,絕對是當時地表最強陸軍。”
地表最強陸軍,這也是抗米援朝戲份要展現的。
在電影里,志愿軍不再是一個弱者的姿態,也不會和神劇一樣夸張,不會有太多的打雞血戰斗力飆升的場面,這會是一支真正的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