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這些典故都拿出來了,也是很有特色、很官方的一篇文章。
反正官媒基本上都是從這些方面去評價電影的。
像電影頻道旗下的電影網,這種針對性的電影網站,就從國產科幻的發展歷史來談起。
“在小說《三體》中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在華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或因民國科技水平所限和戰亂動蕩,國人于電影中對外部宇宙的想象始終是欠缺的。
1963年由魔都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拍攝的31分鐘短片《小太陽》問世,電影以原子核爆為理論依據,制造人工太陽以改變全球冬冷夏暖的氣候狀況。
《小太陽》展現了華國電影人豐富且嚴謹的想象力,尤其對外太空場景的構建更在國產電影只能夠前所未見,不僅填補了國產科幻片近60年的真空,且以對真理和科學嚴謹的態度重新定義了華語科幻。
無奈因政治事件波及,關于科幻與電影的結合則在六七十年代偃旗息鼓、停滯不前......”
七十、八十、九十,一個個十年贅述過去。
“21世紀以來,尤其是“國產商業大片”時代開啟后,“科幻片”仿佛是一個電影創作者們諱莫如深的禁區,偶爾有人進入往往只會落得一個暴死的結局。
這一切,會在《流浪地球》之后改寫,它并不是一個功成名就的里程碑,而是一聲高歌猛進的沖鋒號,這才是我眼中所謂的“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的真正意義。
或許在諸多硬傷面前,《流暢地球》并無法稱得上一部頂級佳作,但《流浪地球》給國產電影歷程所樹立的標桿意義更大于電影本身,半個月之后另一部科幻大作《魔都堡壘》亦要正式上映,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國產科幻片的春天指日可待!”
......
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就不單單是一部電影了。
《流浪地球》受到的關注,不僅僅局限于電影行業,之前能有同樣待遇的商業大片,只有《戰狼2》、《我不是藥神》,還有回顧了過去幾個十年的《返老還童》。
不過,對電影行業來說,最大的影響還是這個票房和口碑。
儼然又是一部要沖擊五十億級別的電影了,這次和《哪吒》不一樣,這次只能羨慕嫉妒恨了。
《哪吒》之后,整個行業都行動起來,想要跟風賺一筆,半年來光電立項的動畫電影一部接一部,不管什么貓啊狗的,都跑出來了。
可是《流浪地球》,對絕大多數影視公司來說,都難以復制。
看完了電影的各大、中、小影視公司老總們,還有揮舞著支票的資本們,在剛升起跟風干他一票的想法之后,隨即又都愣住了。
沒法拍啊,硬科幻,拍不來。
而且,一拍就是四五年,周期太長了。
很多人都打消了跟風的年頭,做不了,實在是沒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流浪地球》繼續大爆。
不過,還是有一些不死心的,沒有放棄跟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