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郝指著一株鬼針子,讓苗苗不要動,繼續觀察其土質。
全是砂土,還帶有一些風沙土的性質。
兩者是有區別的,砂土是指含有砂性顆粒的土壤,容易漏肥漏水,養分少,土溫變化快,不過透氣透水性好,易于耕種,注意的是必須種植耐旱作物,及時灌溉,施肥得勤施薄施,多施了肥漏掉了,施少了肥力不足。
風沙土含有細沙,是真正的沙,雖然與砂土一樣的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水強,但堿性含量更高,透氣性也不好,是真正的“鹽鹵地”,耕種必須得對土地進行改良。
這些坡地已經有了一些風沙化的傾向,劉昌郝略有些迷茫,這里不是蘭考啊。
劉梁村確實不是蘭考,但后來同樣的“蘭考化”“西北化”,但這里有許多小河,地下水資源豐富,政府重視后,又漸漸地將它變成了“青山綠水”。
這種土質肯定種不好作物,劉昌郝又記起他前身的一件事,當時他父親還活著,年年交稅,他父親也頭痛,多次來看來想辦法,有一次帶著他來,說了一句話,為什么還不如山呢。
劉昌郝父親不懂,前身更不懂,劉昌郝卻是懂的。
真不如“山”。
山雖是土崗子,也略有一些石質,石質有石脈,只要植被不嚴重破壞,便能蓄住水。一樣的土崗子,但“山”更高大,同樣的表層惡化,下面的土壤卻完全不一樣。所以樹在山上能長得起來,在這些土坡上卻長不好。
還有一個例子,郭威陵一直長不起來樹,放在宋朝出現一些妖異的說法。連樹都長不起來,活該后周的江山為宋取代。其實真正的原因很簡單,郭威生活儉樸,殯葬簡單,下葬后也就是將四周的黃土堆一堆,便是他的陵墓。
這些黃土全是不能蓄水的砂土與風沙土,整個小陵山一直處于缺水狀態,因此除了一些旱棗樹外,余下的樹木在郭威陵山上始終長不好,兩者不在同一區域,土壤性質卻是一樣的。
驗證也很簡單。
他拿起鐵鍬開挖,這里土質松散,容易挖,一會挖出一個兩米來深的小坑,忽然站在坑底舉起拳頭興奮地吼了一聲:“耶!”
這一帶全是土坡,與土壤深度無關,挖到坡底也沒有石質層。主要是挖了兩米多深后,他看到了濕潤層,細沙微粒也消失了,成了真正的砂壤土。砂壤土雖漏水是“活土”,風沙土則是“半死土”,兩者雖皆是漏水重的土質,卻是天壤之別。
這驗證了他剛才的一個猜測,原先劉梁村這里的土質也不好,可是由于村民濫砍濫伐,導致土質進一步惡化,但底子也不是那么太惡劣。
若是繼續下去,會更惡劣。
不但坡地,就連四周的山亦是如此,往后去,由于表層風沙化,加上風雨的作用,矮山變平,高山變矮,到時候這些坡地不用人力平整,也成了真正的平原地帶,至于山,則會成為一個個孤零零的土崗子。但真到了那地步才叫糟糕透頂!
“哥哥,”苗苗奇怪地看著劉昌郝。
“苗苗,哥帶汝去看山。”
劉昌郝又抱著苗苗往山腳下走去。
雨水將“山”的沙土搜刮下來,如劉昌郝所想的它們在自發地“平整化”,于山腳下形成一片平坦的山灘,寬窄不一,寬處能達到六七十米,窄處僅有數米寬。劉昌郝家四座土山下面的山灘寬度大約在三十來米。
這一帶不是風沙土,而是變成了碴礫質土壤,泥土里有大塊大塊的碴礫,很接近于“寸草不生”的僵土,即便劉昌郝祖母也不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