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娘娘呢?”
小女孩將劉昌郝帶到不遠處的一個草棚,站在河堤上還好,進入棚區,立即傳來一種又酸又臭的味道,劉昌郝差點想掩鼻而走。他強忍著這股腐霉味,向草棚里看去,棚城有一病怏怏瘦削的少婦,看上去與謝氏年齡相仿佛,但比謝氏還要瘦弱,她身邊還有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小男孩流下了鼻涕,用袖口去擦。
劉昌郝看了看小女孩子,又看著她的母親與弟弟……然而他是來雇人做活的,不是救人的,也救不起。于是他從梁小乙肩膀上拿下兩貫多錢,,放在少婦身邊。
少婦坐了起來說道:“小恩人,奴家不要汝錢,只求汝將蘭蘭與年年帶走。”
“吾家非是大戶人家,不需要僮仆奴婢,亦不會買人,錢乃是吾送給汝的,汝拿去看病。”
少婦也跪下,說:“小恩人,謝汝好心,小女子收下汝錢,也用不了多久,還是等死的命,奴家死了不要緊,兩個孩子如何是好?”
隨即,伏在地上嗚咽地哭了起來。
其他人也圍了過來,劉昌郝看著秦瓦匠他們問:“汝等誰與其相識?”
張德奎將劉昌郝拉到一邊,他塊頭也很大,若說秦瓦匠是巨人,張德奎則是一個亞巨人,張德奎說:“蓋氏與吾乃同村人氏。”
春天大伙來到京城,天天吃粥,有時連粥也吃不上,于是有不少人去了洛陽。張德奎他們肯定沒有走,不久,朝廷主動雇傭一些流民做工,工錢低的要死,但比等死好,許多人去做工。
蓋氏丈夫未死時也在做工,替朝廷搬卸貨物,朝廷給的工錢少,蓋氏看病又需錢,蓋氏的丈夫偷出十幾匹絹,想替蓋氏看病,結果被監工發現,活活打死。還是張德奎等災民平時自發地給了一些幫助,不然這一家四口全會下海。
劉昌郝聽后犯難,剛才梁小乙說過,他一家三代積善,不救,馬上自己打自己臉。
救吧,一個病婦人兩個孩子,救回家能做什么?不但要提供他們衣食住行,還要幫助蓋氏看病。并且僅是這一塊,就有好幾戶人家與蓋氏母子三類似,一旦救了蓋氏一家,馬上大麻煩就來了。
想了一會,劉昌郝將九戶家主喊到一邊說:“吾家非是大戶人家,無財力賑濟他人。張叔父,吾在前面等汝,汝等將行李收拾,即帶著蓋氏一家離開。”然后又感謝了魯里正,與幾個表叔辭別。
“走。”
得快點走,不然后面會有好幾戶與類似蓋氏一家的流民跪求自己帶上他們。
PS:熙寧七年旱災很有名氣,但在宋朝不算是特大旱災,如宋真宗那場有名的旱災,宋仁宗親政時那場浩大的旱災,甚至都不及宋神宗才即位那場旱災,那才叫走投無路。因為是區域性旱災,到了春天,河北路與京東路災區百姓聽聞京城未受災害影響,一起來到京城。二易三易回河之前,這里乃是宋朝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上百萬災民來到京城,幾乎使京城癱瘓。
古代只要統治者不昏庸殘暴,都準許甚至主動組織百姓遇災時到寬鄉就食,寬鄉有糧食,還有運輸,不提官吏貪墨,也節約大量的運輸成本。
百姓聚集于京城乞食,官員無奈,宋神宗賑災又不給力,災民又于京城聽說洛陽那邊更未受到災害影響,又涌向洛陽,宋神宗聽后大喜,賜災民路上的干糧,鼓勵百姓去洛陽乞食。但災民太多了,王安石便想出一條超前的舉措,以工代賑,讓災民修橋鋪路,建房屋宅,或者做其他的工。
這樣做有兩個用途,換宋朝以前的做法,會將大量災民編入廂軍,俺正忙著裁減軍隊呢,做工了,不用編入廂軍,會節約很多錢。王安石多半是無輒,因為宋神宗明知道災害已發生,還向中書要錢,只好各方面省錢。其二便是進一步分散災民,災民不聚集,便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起義……關鍵是宋仁宗才死十幾年,宋仁宗是如何救災的,朝廷這么做,一下子引起士大夫的普遍憤怒。鄭俠是傻子,被人當搶使喚了,然其背景卻是許多人對這次災害爆發時朝廷表現的失望。
宋神宗自身生活不奢侈,之所以斂財,乃是一個夢想,這個以后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