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郝解釋道:“我去京城看到吉貝布,縵布,黎幕布,花被,知其乃是木棉所織,我看書又多,且知唐朝西域便種植木棉,更不用說大食布了,詩詞文章,或于其他,我會遜色之,然論種,天下勝我者,不會有幾人。”
口氣有些大,然四千斤五千斤都出來了,誰又敢說種,勝過了劉昌郝?
“我便搜索其蹤跡,其來自大食,原似出于更西方的叫埃及的古國,一支向西北蔓延,始至西域,后西域水土惡化,始中斷也。一支向天竺蔓延,至瓊島,嶺南,福建。”
“有何奧妙之處?”
“有,這些地區,有的乃是沙漠地帶,有的是熱帶,有的是溫帶,有平原,有山區,說明其適應能力強。”
“我懂了,北方亦能種植。”
“李二郎,中的也,我委托朱三郎去泉州采購了四百多斤種籽,畢竟人生地不熟,三郎托其牙行,牙行索要了許多錢,僅是將這些種籽帶回,便花了四百貫錢。且明年需要大量肥料,人力,又是南方之物,僅是驗證與改良種籽,恐就需三四年辰光。”
“然其非是用來織布,一旦我將其種植之法摸索出來,北方百姓冬天再無憂矣,且如今年陜西路,更不會因為陡寒,而使僵尸仆于道路。”
“且是棉花,我還想改進繅車、紡車、織車,人人能穿得起新衣服,穿得起暖和的衣服,吾死亦足矣。然后一一著書,將其技藝傳于千家萬戶。”
“你問我需錢,我不及吾家三代上人之善,然我能用學問做船,用財富張帆,小者護這一方水土,大者能庇千萬人家,此乃吾之大宏愿也。”
有學問還不行,得有資本去驗證這些學問,才能將它們向世人推廣。
真相是他要完成科技發明之路,不但將這些科技發明一一實現,還要推廣,才能累積積分,非是為宏愿推廣,而是必須推廣。結果是一樣的,出發點卻截然不同。不過劉昌郝心地也不惡,至少是真心實意地想推廣棉花。
“中書諸相公錯矣……”李二郎說,面對士子的責問,劉昌郝粗暴地留下一首卜算子,幾個大佬認為這是劉昌郝利用才情,對在場士子進行碾壓。梅花不重要,重要的是群芳,別將我當成你們,我寫的每一首詩詞,你們一輩子都寫不出來,但在我手里,它們就是大白菜。既然是大白菜,為什么不能貼于鞭炮上,只是你們寫不出來,才覺得奇怪。
大佬事務多,但辦公時也有休息時候,也會喝茶聊天,當然,這是雅事,于是聊了聊,幾個大臣說過后,居然大樂起來。這些低智商的士子,干嗎責問高智商的人,豈不是自討沒趣。
但現在李二郎認為他們想錯了,沒有這個品性志向,如何寫得出來“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錯何?”
“他們以為你作卜算子,是用才情鎮壓責問之人。”
“也非如此,京城士子如何議論,我素不問之,只是家里客戶與朱三郎他們偶爾會遇到盤問,也會產生疑惑,我便換了題材,隨后作一令,實際原先我是想定一首《丑奴兒》,不過想想,又改成了卜算子。”
“丑奴兒,且說來聽聽。”
“這首小令更不出彩,你欲聽,不怕污耳,且聽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信手拈來啊。”
“勿有如此夸張,我當時的想法便是將它寫出來,然后再說一句,吾父早逝,家母病弱,且有妹妹,我要不要養活一家人。”
“哈哈哈,”李二郎大笑,這個結局同樣好玩。不過有的少年士子未必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