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過?”
“沒有,造好后一直放在這里。”
“劉小郎,你想經營提花?”
“俞三娘,未必,我請你們來看,是想棉花下市后,再請你們試機,若是既快且好,便會經營之,若是效率不好,便會放棄。”
“想試機,須置買彩色絲線。”
“不需自家染色?”
“自家染色,你欲秋后便大規模生產提花?”
“不是,我是說于坊市上購買彩色絲線,會不會讓提花難度增加?”
“必然,然僅是試機,也無妨。”
“那就好。”
“你對此不大懂,如何制出此機?”
“固欲試機。”劉昌郝含糊地答道。
俞三娘又看向另一處:“那是何物?”
“你們再隨我來。”劉昌郝帶著五人繼續介紹,雖然皆是內行人,但它是新生物,必須讓五個人有所了解。已經摘了一些棉花,劉昌郝帶著他們參觀,如何用攪車扎出皮棉。
“此物亦是你發明?”徐四郎問,路上,朱三介紹過了這種軋花機械。
“恩,否則用手剝,太耗人力,棉花也無法得利也。”
樣品軋出皮棉后,劉昌郝又讓他們戴上口罩,參觀如何用棉弓彈棉花,彈的過程一是彈實,二是彈去一些棉頭。但還沒有結束,劉昌郝這才帶著他們參觀莊木匠正在安裝的紡紗機械。
原先劉昌郝打算用絲線鋪棉胎,然而經過試驗后,粘合性不強,只能用棉紗。劉昌郝只好繪出紡紗機械,但這個跳得太遠,一下子跳到清朝的雙面多錠大紡車,三人或四五人操作,同時生產數十錠,非是三錠或五錠,能日產紗近十斤。
莊木匠他們已經造好了部件,眼下正在安裝,安裝好后,便會試機,它的出現無疑是一場革命。但劉昌郝對它的出現有些猶豫不決,在他早先的想法里,北方用棉花御寒就好了,織布留給南方吧。然而只要這種先進的紡車出現,北方必然會生產棉布,對桑蠶業的沖擊不得而知,然而十余年后,至少能將麻布葛布一起淘汰下去,所帶來的影響有正面意義,但同樣有許多負面影響。
已經開始裝機了,也沒必要隱瞞,劉昌郝一一說出它的意義以及劉昌郝本人的擔心。
“一天能織近十斤紗?”徐四郎驚訝地問。
“差不多吧,即便沒有,六七斤應是有的。”
“能紡麻與蠶絲乎?”
“稍做改進,便可。即便棉花,因為纖維短,也需夾雜少量生絲,方可紡線。”
當然,也不全是優點,因為設備復雜,一臺機械需要許多成本,不懂的人也不容易學會操作,或者這樣說,隨著棉花推廣,這幾臺機械的出現,大作坊生產時代即將到來。沾到了大作坊,劉昌郝更加猶豫不決,因為它還與一個名詞有關,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未必是壞的,但它開始之初,無疑會出現很多問題,問題不要緊,要緊的往后去容易上綱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