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材異等科?”
說一點不心動,那是不可能的,這玩意一旦考好了,不亞于科舉中了一甲,但劉昌郝還是搖了搖頭。
原來對制科劉昌郝也不大了解,因為去年冬天趙頊提了制科,他刻意打聽了一下,才知道考它的難度比科舉還要大。
首先由許多大臣推薦,皇帝批準,才能獲得參試資格。不是特別優秀的人才,誰會推薦你?
其次是兩次考試,特別是初試,又稱秘閣考試,秘閣試六論,涉及到九經、兼經、正史,且旁及武經七書、國語與其他諸子六大類,反正記憶力指數低于16以下者,或書讀得稍少者,別指望能通過。
如蘇東坡的秘閣六論試,一為《王者不治夷狄》,出自《春秋公羊傳》何休注;二為《劉愷丁鴻孰賢》,出自《后漢書丁鴻傳》及《后漢書劉愷傳》;三為《禮義信足以成德》,出自《論語子路篇》包咸注;四為《形勢不如德》,出自《史記吳起列傳》;五為《禮以養人為本》,出自《漢書禮樂志》;六為《既醉備萬福》,出自《詩經大雅生民》鄭玄箋。六題中,三經三史,三正文三注流。
即便劉昌郝大腦兩次提檔,也看了許多書,看著這些試題,頭皮子仍發麻。
不但如此,應試者還要在文中指出論題的出處,并須全部引用論題的上下文,文章還要寫得好,論點須有力,才能稱為通。
不提文章了,涉及到六大類無數的書籍,誰能倒背如流?
然后是殿試,殿試也不簡單,還如蘇東坡,首先上《中庸論》、《秦始皇帝論》、《漢高帝論》等二十五篇文章,接著答《策問》,即《御試制科策一道》,舉條而對,洋洋灑灑作了五千余字,這才獲得第三等。
不要以為第三等是中等,一二等是虛設,四五等才是常例,整個宋朝只有蘇東坡與吳育獲得了制試第三等。一旦獲得第三等,待遇相當于中了狀元,立授大理評事,簽書兩使幕職官。
所以在宋朝制科試比科舉還要貴,原因是太難了。
“謝過陛下垂青,然我阿娘病未愈,不敢求功名。我在劉梁村還有……”
劉昌郝準備說,我還在想一些不亞于棉花重要的東西,但想到了吳充,這幾張也是重要的底牌,眼下不能說出來,于是改口道:“且我在劉梁村分心太多,即便現在去參加制科,也不會得中。我雖不求虛名,然落第了,也不樂也。麻煩大郎君轉告陛下,臣母病一兩年內必會康愈,且,若是想致仕,必先科舉,此為正途也。”
“制科亦是正途,如富公,僅是制科……”富弼參加科舉未中,將他文章拿給范仲淹看,范仲淹勸他參加制科試,加上他岳父是晏殊,獲得了茂材異等試的資格,立授將作監丞,踏入仕途。
“先科舉吧,制科以后再說。”
不提文章,有吳充在,躲在劉梁村反而會更安全。
隋大郎只好回去。
“兒,你回絕官家,會不會讓官家不高興?”謝四娘擔心地問,實際她心里多少有些惋惜。
“阿娘,不會,另外我現在參加制科,確實不會中,”劉昌郝將制科試的一些情況說了說,謝四娘也不大懂,劉昌郝便又說:“阿娘,或這樣說,能中制科試,科舉必為三等以上進士。”
這話說的不完全正確,但也有七八分道理,宋神宗時的科舉與宋仕宗初年的科舉終是兩樣了,以經義策論為主,非是以詩賦駢文為主,或者這樣說,將富弼換到現在來參加科舉,必會高中。
“那就多讀幾年書,”謝四娘說。論結婚,兒子到了結婚的年齡,然論科舉,兒子歲數卻不大,能等得起。
“就是。”
朱三又來了,帶來了一條不好的消息。
“京城已有人生產鞭炮?”劉昌郝詫異地問。自己交出配方,早晚會泄露出去,但這也太快了吧。
因為有人開始生產了,各個店鋪皆要求降價。劉昌郝心里面琢磨,其實自家優勢并不多,首先是工錢,實際上日工漲到了一百多文錢,盡管還會比京城的工錢低,但多了過稅以及運費。京城同樣要交稅,然而現在便得到了配方,后臺會是什么背景?這些人家會交稅?折算起來,兩邊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