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三娘想了一會說:“劉家小郎,你欲提花,然提花非是普通紡織,它又復雜,最少需一年,才能讓大伙熟悉。”
“一年才能上手?”
“上手?”
“正式生產。”
“若是用一年時間帶,一年后能生產普通的提花,復雜精美的提花……”俞三娘搖了搖頭。
普通提花價格也就那樣了,只有復雜精美的高檔提花才會值錢。
“好的提花需幾年上手?”
“我們出去說。”
幾人走出來,俞三娘說:“劉家小郎,提花非是普通織布,不僅需手巧,還需要一定悟性,你所請皆是婦女,雖正是能干活的時候,卻不是學提花的年齡。”
“你是說需請十幾歲的小娘子,她們才容易學。”
“我正是這個意思,不僅年齡,還需要手巧勤快。”
手巧勤快容易找,大不了多請一些小娘子過來讓她們試做,幾天后,合格的留下來,不合格地給一筆錢辭退,又不是想建設大型作坊,幾十名女工還不容易找,問題是幾年才能真正地上手,織造高檔的提花。
“若此,三年差不多了。”
“三年……”劉昌郝有些沉吟。
俞三娘又說:“劉家小郎,雖京城工錢略高,然才開始對你家不利,放在京城,未學會之前,是不會給工錢的。”
古代的拜師學藝,前幾年不但不會給工錢,逢年過節還要送禮物給師傅,并且師傅只讓學徒做一些粗活,不會告訴你真本領。提花是一個樣,不過徐氏夫婦來了一個多月,徐四郎也算是一個士子,在京城便聽到劉昌郝一些傳聞,知道劉家是善戶,必會給工錢。
提花織品貴非是絲線、染料貴,貴是貴在費人工,第一年不但慢,多次返工是謂必然,又給工錢,必然會虧損。
俞三娘將難處說了出來,劉昌郝反而說道:“明年立夏,你們來吧。”
“咦?”
虧損不怕,怕的是徐氏夫婦不用心教,她能說出難處,說明心地不惡,難得可貴的是,通過這段時間相處,劉昌郝還得知這對夫婦,在印染方面,也是內行人。但想想也是,在這時代,徐氏夫婦扮演的是“大匠”角色,方各面必然得精通,原因,劉昌郝便不講了:“薪酬,還按照今年的來,當然,明年時間會更長,你們愿意乎?”
“清明行不行,我家夫君喜花。”
劉昌郝讓他們立夏來,七準備八準備,新絲就上來了,若是清明節便來,只好用舊絲,還要去京城買,浪費會更多,不過這個也無所謂了,劉昌郝說:“清明來也可以,你與四郎先行將它熟悉,此乃我憑空想象之物,必有不完美之處,你們清明來,可與莊叔父他們對它進行進一步完善。”
朱三問:“劉有寧,你真的要提花?”
劉昌郝未答。
當晚燕子飛走了,謝四娘輕聲問:“昌郝,不知小乙什么時候能回來?”
劉昌郝真不知如何回答,吳充對他持著敵意,那么不是什么時候能回來,而是能不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