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再次被臺積電起訴,但中芯辦公室里的整體氣氛,看起來一切正常。
或許對于大多數普通員工而言,
這種涉及到公司命運的大事,離他們還很遙遠……
反正之前公司上市時也曾遇到過臺積電的訴訟,最后不也和解了嗎?
這種大事,自然有老板們去操心!
最近中芯在全國各地的工廠和生產線,或者投產或者擴容,工作量大增,各種事務繁雜,每個人都忙的四腳朝天。
再加上今年中芯因為工廠規模擴大和制作工藝技術的提升,一些國外大客戶的訂單,也都進來了。
所有員工都對中芯的未來充滿信心,公司里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隋波一路進來,看到這副景象,心里也非常感慨……
當十幾年后,面對美國制裁時,
人們發現,國產芯片制造唯一的希望——中芯國際,卻遠遠落后于國際領先水平的臺積電近十年的技術差距,紛紛感慨:誰能拯救“中國芯”?
其實在2006年的這個時候,
中芯完全有機會像臺積電一樣,成為能夠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企業!
要知道,
臺積電雖然現在已經是市場老大,占據了全球一半的市場份額。
但是在芯片的制造工藝上,其實并沒有領先其他公司太多。
臺積電的真正崛起(一枝獨秀),
要到2010年,張忠謀突出奇兵,跳過了32納米,直接推出28納米制程技術以后,
直接把三星打懵逼,搶到了蘋果的Iphone系列產品芯片處理器的訂單。
這才一路領先,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興起的時代機遇,開啟了“黃金十年”迅猛發展。
也成就了其“全球芯片代工霸主”的地位!
隋波越發感覺到心情的沉重。
這次和臺積電的“訴訟戰”,對于中芯,乃至中國芯片產業而言……
只許勝!不能敗!
眾人來到會議室落座,
王院士說是開個董事會碰一下。
其實像中芯國際這種上市公司,一年兩次的董事會不是小事,都是要發布公告的……
而且董事們分散在全球各地,也不是那么容易湊齊的。
在座的幾人中,
只有王院士、隋波、張汝京三名董事,江上舟這時還只是個“顧問”。
張汝京坐下后,說道:
“華登的陳總正好在魔都,他一會兒就到,我們先討論。
其他董事晚一點會參加電話會議……”
隋波點頭表示明白。
中芯的董事會在上市后進行過改組,之前投資的很多風險投資,都已經套現退出了。
再加上去年剛剛向“星漢控股”(原星河控股),以8.85港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了價值1億美元的881,355,90股股票,占總股本的2.87%,隋波也因此進入了中芯董事會。
目前中芯國際董事會構成為:
董事長:王陽元;
執行董事:張汝京;
非執行董事:蔡來興(上實控股)、隋波(星漢控股)。
獨立非執行董事:徐大麟(漢鼎亞太)、周延鵬(Jou&Associates,原富士康法務長)、川西剛(原東芝副社長)、蕭崇河(AsiaVestPartners,臺灣永威投資)、陳立武(華登國際)、SeanHunkler(Freescale,飛思卡爾)。
可以說,基本上現在中芯的董事,都是對芯片產業有戰略考慮,并對中芯發展有所幫助的人。
隋波感到欣慰的是,
至少在這個時候,中芯內部是穩定的!
不會出現前世,在訴訟失敗,張汝京離開后,股東分歧而發生內訌的情況……
只要內部團結,才好集中精力處理外部的問題!
他開始詢問起這件事的具體情況。
說起訴訟的事,張汝京又是氣憤,又是激動:
“明明剛剛達成和解,這才剛過了不到一年,臺積電就又翻臉了……
說話不算話,簡直是欺人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