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我們違反與臺積電達成的和解協議,使用不法手段盜用公司商業機密……
這簡直是胡說八道!
還說我們為節約時間和研發費用,“陰謀竊取”了臺積電的多項保密技術。
理由居然是,臺積電的研發費用大約為15.31億美元,
而我們中芯所有工藝技術的研發中僅花費了2.36億美元……
這只能說明我們的研發效率高,大陸的人員研發成本低!
這種理由,完全是沒有根據的臆測和誹謗嘛!
他們還說,我們從臺積電及其關聯公司聘用100多名關鍵性雇員、誘使臺積電員工違法提供保密信息……
這還是上次訴訟的那一套!
我們剛剛和解,怎么可能去做這種事呢?”
在張汝京有些混亂的描述中,隋波漸漸聽明白了臺積電訴訟的大致內容。
其實從02年開始算起,這已經是臺積電第四次訴訟中芯了……
內容不外乎都是拿“知識產權”來說事兒。
用張汝京的話說:
“這就是張忠謀的一種策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針對對手實施這種手段。
目的不是獲得賠償,而是延緩對手的發展。”
“這一年多來,無論在技術、產業布局、商業模式,還是資本的實力上,我們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而臺積電卻因為臺灣地區的政策限制,無法來大陸投資生產更高的技術產品。
臺積電現在就是想通過訴訟,來阻礙我們的追趕勢頭。
同時讓那些大客戶出于擔心知識產權問題,不給我們下訂單!”
隋波聽明白了……
其實臺積電“打壓”中芯國際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爭奪中國市場的份額。
從去年開始,中國就超過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今年中國市場的芯片需求在623億美元左右(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2825億美元),明年預計中國市場規模超過5400億RMB!
而作為中國最大的芯片代工廠,
中芯國際這兩年里迅速發展,已經接連搶下了國內不少的訂單。
從去年的業務增速來看,
臺積電的增速是36%,而中芯國際的增速則高達688%!
而中芯業務增長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來自于中國市場。
雖然臺積電家大業大,
但是也不敢忽視中國的巨大市場,更不敢忽視中芯這種恐怖的成長速度……
這時候不打壓,一不留神,中芯就真的崛起了!
第二,壓制中芯國際的技術升級速度。
目前中芯國際已將制造工藝,迅速推進到0.13微米甚至90納米。
并且剛剛獲得了65納米技術!
而臺積電在大陸還只能提供0.25微米的工藝……
最重要的是,臺積電自己也才剛剛量產65納米。
要是再等一段時間,中芯就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去搶臺積電真正的大客戶了!
于是臺積電再次打官司阻止中芯國際。
像臺積電在訴狀里,
控訴中芯國際將臺積電的商業機密,運用于制造0.13微米或更小之工藝產品。
其矛頭,就是直指中芯最高端的制作工藝技術,限制其在這個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對此,張汝京也是一一提出反駁的意見:
“我們的0.20微米、0.16微米特殊記憶體技術來源于富士通;0.21微米、0.25微米靜態記憶體來自東芝。
在純粹的邏輯電路方面,
0.18微米技術是從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轉來;0.13微米技術則來自歐洲半導體研究所;
0.14微米、0.11微米以及90納米的先進動態記憶體則來自英飛凌。
而在收購摩托羅拉的天津工廠后,我們在5年內可以免費使用摩托羅拉半導體的知識產權,包括0.13微米、90納米以及更先進的技術。”
他說的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