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使得投資額滾雪球般擴大,而創造的收入無法覆蓋投資成本,公司長期虧損。
二來,為了盡快形成規模效應,中芯這兩年來在各地快速擴張建廠,這的確讓我們的產能提升,營收也大幅增長。
但是攤子鋪得太大,在運營上就顯得粗礦了些,良品率一直都提不上來!
再加上我們還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先進制程工藝的研發……
這種時候,
我們最需要做的,應該是苦煉內功,提升營收。
一方面推進技術創新,同時在運營效率上,下大功夫進行提升;
另一方面,則是需要獲得更多的客戶信任和訂單。
可以說現在我們是外強內虛!
這個時候開戰,我個人覺得,弊大于利……
最關鍵的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跟著臺積電的節奏走!
臺積電是市場老大,已經過了發展期的虧損階段,去年的利潤就高達30多億美元!
他耗得起,我們中芯耗不起……
更不用說有了上次敗訴的案例,這次臺積電以同樣的理由起訴,我們敗訴的可能性也很大。
所以,我的建議也是爭取和解。
當然,這個和解,也是有說法的……
不能像上次一樣,留下尾巴和隱患。
無論是賠償金也好,還是其他條件也好,我們必須要通過和解,來獲得中芯未來發展的充足空間!
所以,我有個提議。
我們和臺積電談“和解”的同時,也跟他們談“戰略合作”……
現在對于臺積電而言,
最大的威脅其實并不是我們中芯。
而是Inter、三星這些巨頭,他們正在重新進入芯片制造市場,并且投入巨資,準備搶奪臺積電的市場。
臺積電之所以針對我們,其實還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同時,我們崛起的速度太快,讓他們感到不安了……
這兩點,都不是不能解決的大問題。
歷史遺留問題,可以通過賠償金和獲得技術授權來解決;
我們發展速度快,首當其沖的也不是臺積電,
而是聯電之類后面幾名廠商……
同時,如果臺積電和中芯進行股權方面的合作,那就可以分享我們成長的收益了。
這樣一來,
我們就可以和臺積電化敵為友,徹底放下包袱,全力發展。
中芯和臺積電說到底,都是華人企業。
我們完全可以攜手共同發展半導體……
在工廠合作、技術授權、新領域里甚至股權層面。
都是有廣闊的合作空間的,都可以談。
在圍棋里面,有一招“棄子”:放棄一塊戰術上的小棋子,追求更大戰略層面的領域。
不爭一時一地之得失,眼光放遠,心胸開闊,看似“舍”,其實是“得”。
舍得之間,才是大智慧。
如果大家覺得可以嘗試和臺積電談一下的話……,我倒是愿意做個“中間人”。
總之,我的建議就是,越是到了這種關鍵時候,越不能亂。
所謂危機,伴隨著危險的,永遠都是機會!”
隋波的一番話,
讓包括坐在會議室里的王院士、江上舟、張汝京、陳立武,和電話會議系統另一端的一眾董事都悄然無聲了。
大家都在默默思考他的這番話中的含義……
“和解”的同時,和臺積電“戰略合作”?
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