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東瀛這城寨和中原布局既然不同,就是為小規模戰斗準備的,所以,一些稱呼,改成中原語言總感覺有些詞不達意,是以,暫時還是采用東瀛特色語言來稱呼城內區域。
夷懶說得倒是在理,陸寧也懶得理她,轉身便走。
……
二之丸,便是本丸外第二層內寨,三之丸,為第三層內寨。
和本丸相連的近侍丸、南丸以及二之丸,住著女營。
三之丸,住著陸寧,九名重甲正卒,二十名蝦夷輔兵以及兩名侍大將。
實際上,因為是山城,依山勢而建,是以和中原城寨布局完全不同,如這三之丸,就是比二之丸矮一截的略平山頭而建,實際面積還不如二之丸大,而三之丸東西依照山勢延伸出去,又有長丸、天之丸、金石丸、北丸、石山丸等等。
實際上,每一個丸,又可以看作一層防御,地勢高低都和相鄰的丸不同,又如天之丸和石山丸,都是建在略高的山頭上,可以用各種投擲器械支援三之丸的防守。
所以,陸寧一時還真不好找到合適的中原詞匯來代替這些東瀛風格稱呼,便是用寨代替丸,也感覺不是那么貼切。
不過不管怎么說,這新唐城應對小規模進攻,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幾千人規模的進攻,戰斗力差不多的幾百人,應該也可以比較輕松的防守,再多人進攻的話,山下也施展不開。
而只要今年秋天前,東瀛人沒有大舉來襲,山城里有了更多存糧,便是多少東瀛人來也不怕了,這山城很多建筑的節點,就是一人當關萬夫莫開那種,現今東瀛人,又沒什么攻城器械,對山城更毫無辦法,只能依靠個人武勇破城。
這也是陸寧,令宣撫營仍舊鎮守最東線的原因,東瀛人大舉進攻的話,必定是從東線平原方向突破,那里必須用最精銳士卒把守。
反而這新唐城,只要有吃有喝,感覺自己一個人,擋住東瀛幾千軍馬都沒問題。
而恰恰山上不缺水,不但本丸有泉水,天丸所在的山頭下很矮的地勢處,又有挖掘好的大炊井,但不攻破三之丸,又根本去不了水井處。
依照山勢所建的這座城寨,確實巧妙,不虧是藤原秀鄉這個智者幾十年苦心經營而筑。
越是在這山城轉悠,陸寧越是贊嘆。
當然,這種山城在中原是沒法生存的,第一,不保護民眾;第二,投石車轟轟的砸下去,管你什么精妙構造,都稀巴爛;第三,哪怕是有大量弓手,曲射壓制下,攻破這種城寨也根本不難。
不過,陸寧倒真是很喜歡,感覺東瀛人大舉來襲的話,依仗這座城寨溝壑、坡度、險要之處,自己簡直能化身千人斬吧?
又嘖嘖稱奇的轉悠了一圈后,陸寧回到了三之丸。
長丸、天之丸、金石丸、北丸、石山丸等,住著兩百侍武士,實則,還有叫青年丸的地方,應該是藤原秀鄉用來訓練少年武士的,現今也住進了侍武士。
三之丸就是比二之丸矮的較平山頭,被藤原秀鄉加以修整,要從下方十幾米處繞過三之丸平臺,上木梯進入三之丸,如果是敵人來攻擊,不但頭頂就在對方腳下,人又爬不上去,木梯被撤下,落下柵門,對方的木梯也不可能如此長,是三之丸平臺加兩人高的柵欄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