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部和南部地區,雖然同樣是大小領主林立,但卻和北方有明顯的不同。
中南部的爭端,主要便是擁戴遮婁其王國的城邦領主聯盟,對抗南方咄咄逼人的朱羅帝國。
而偏偏東遮婁其人,又與朱羅帝國結盟,總體上,遮婁其王國對朱羅帝國的戰事處于絕對的劣勢,現今的新王逮羅,又野心勃勃的準備南征,收復其所謂祖先時期失去的領土。
來這東遮婁其國,也算是對朱羅帝國最直觀認識的提前觀摩。
比如,朱羅帝國的高等種姓武士組成的重步兵,在東遮婁其國也可以見到。
不過,朱羅帝國實則是泰米爾人王國,泰米爾人一直便驍勇善戰,和印度人還是有明顯區別。
其實所謂印度人,因為被異族輪番統治,各種混血,各種膚色并存,用真正民族觀念來說其實很難將其定義為同一個民族,而遮婁其人,是從遠古開始,陸陸續續塞種人、貴霜人、匈奴人、嚈噠人和古加拉等民族以及安息人和希臘人,大批移居印度,與本地土民融合形成的拉杰普特人,也是后世劃分的印度斯坦民族中的一員。
陸寧,隨著尼混尼使者團過了耐秣陀河,走了三兩日,抵達中印度古城徳瓦吉里,陸寧便沒有再隨尼混尼使者團再向西南而行,而是說,要留在此地傳教。
這卻令尼混尼沒有想到,本來齊人僅僅派出一名傳教士要進入遮婁其王國地域進行友好交流,他當即應允,想來逮羅王也很想探聽下齊人風俗、虛實等等。
卻不想,這名傳教士到了徳瓦吉里便不肯再前行,他總不能綁著人走。
徳瓦吉里的領主,很是歡迎齊人的到來,尼混尼就更沒有辦法。
比拉馬護法王,是擁戴逮羅王的勢力中極為強大的一支,沒有這些強大的地方領主支持,逮羅王很難篡位成功。
陸寧后世時因為任務原因,在全球各地很多地方逗留過,也曾經來這處古城旅游,倒是還記得,不知道這比拉馬的幾世孫,叫做比拉馬五世,后來趁著遮婁其式微,在此建立了亞達瓦王朝。
只是不到百年時間,亞達瓦王朝便被南下的德里蘇丹國教派軍所滅。
但亞達瓦王朝以開放著稱,留下了許多文化交流成果的建筑物。
現今的這比拉馬王,和后世子孫一樣,對外間世界很是好奇,可惜的是其領地一直處于內陸,對外界認知有限。
陸寧和其見了一面,天南海北一聊,立時被奉為上賓。
尼混尼無奈下,留下侍衛長塔逯羅名為作陪實為監視,他則回卡利安尼復命。
徳瓦吉里是一座人口兩三萬的土城,從戰略位置來說位于印度中部的中心地帶,后世德里蘇丹國便曾經想遷都與此,只是從德里千里之外要強行遷徙數萬數十萬人口來此,最后遷都失敗而已,畢竟教派軍雖然經常強迫一些民族大遷徙,但其中難度也可想而知。
現今來說,在印度中部,徳瓦吉里也絕對是最繁華的城邦之一,各種土屋、木屋及石頭建筑,和印度北方城市建筑風格都有極大不同。
和印度大多數地域一樣,這里經濟自給自足,吃穿住行,是本地封閉的一個經濟圈,偶有商販來到這里,也是臨時住在神廟或者租住民居,沒有類似中原的驛站,陸寧則被比拉馬安排住進了其類似“王宮”的府邸。
比拉馬家族從幾百年前便世代統治此間,其王宮經歷歷代修繕擴建,很有土地特色,山坳間,二層土樓和石頭堡壘圍成一圈,中間巨大的“天井”就空地,則是石頭水池、花圃、猛獸園等游玩之地。
土樓和石頭堡壘加之山坳中一些據點,又可以組成遇到敵人來襲時的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