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格魯吉亞委員薩羅米伯爵第二天便參加了黑海協約的簽訂,黑海協約,全稱“黑海沿岸各國友好協作公約”,主要內容便是軍事同盟條約,規定了盟國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幾天后,可薩帝國派出使者來到西康也正式簽訂了該條約。
在西康的競技委員會其他委員,也就是拜占庭委員、匈牙利委員以及意大利三個商業城邦的代表,自然是外界最早知道這突然出現的同盟集團的消息的。
在條約正式簽訂的那一天,便有新的代表頂替了文侍制在委員會的地位,新委員董軻向五國委員通報了大齊將會對波蘭正式宣戰的消息。
同時,董軻專門和拜占庭的阿納斯伯爵進行了閉門會晤。
外界自不知道兩者談了什么,實則是董軻代表黑海親王對拜占庭人提出了戰爭警告,保加利亞帝國已經是協約國之一員,如果在大齊征伐波蘭之際,拜占庭人對東保加利亞用兵,將會導致其和所有協約國爆發戰爭。
這一點,倒不是陸寧利用條約來強迫其余諸國捆綁上大齊的戰車。
歷史上來說,拜占庭帝國在西線對保加利亞發動戰爭之時,它的東部鄰國格魯吉亞人和亞美尼亞人本來就趁機入侵收復故土。
而以巴格達為代表的默罕默德力量,和拜占庭的戰事幾乎沒停歇過,雙方互相仇視,只是大打、小打和暫時停戰的狀態。
現今同樣的是,協約國集團中,拜占庭帝國對保加利亞宣戰后,除了大齊黑海行省,能真正出動兵力征伐拜占庭的,便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巴格達。
而大齊終于將比較模糊的政策明確化,對拜占庭帝國的警示,便是后世所謂的透明式外教,明確態度,免得拜占庭執政者產生誤判而引發不必要的戰爭。
當然,如果拜占庭權貴階層認為趁齊人遠征波蘭而趁機攻伐保加利亞東部收益大于風險,那就是另一回事。
而在聽到大齊要對波蘭宣戰的通報后,匈牙利委員霍瓦特伯爵便提出了加入協約國集團的請求。
霍瓦特伯爵顯然是被授予了君主全權代表且本身就是一位謀略家。
對匈牙利王國請求加入協約國集團,陸寧倒是并不感到意外。
匈牙利畢竟剛剛宣布信奉天主教沒多久,本身就是馬扎爾蠻部的外來者。
歷史上來說,其和波蘭以及德意志羅馬帝國的關系都不怎么融洽。
如果歷史沒有發生改變,二十年后,匈牙利人就會和波蘭及德意志羅馬帝國爆發戰爭。
反而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沖突,其實雙方現今已經漸漸以多瑙河作為天然分界線,不似匈牙利和波蘭、德意志羅馬那樣,邊境有著大量爭議領土。
不過霍瓦特伯爵提出,匈牙利王國應該以創始國的身份加入協約國集團。
這里面就有兩個難題,第一個難題倒是好說,從理論上來說,匈牙利王國提出加入協約國集團,確實在黑海親王給的最后期限之前,雖然最早協商的國家里沒有匈牙利王國,但那是因為最早協商的諸國,肯定是該盟約的擁躉,是以,匈牙利王國以創始國身份加入協約并沒有違背協約的條款。
第二個難題,就是需要保級利亞人同意匈牙利人加入協約,而且,是以創始國身份加入。
最終,黑海行省總督殷大德出面,最終還是說服了保加利亞人。
由此,被后世歷史稱為的黑海協約國集團正式誕生。
創始國為八國,齊國、可薩帝國、保加利亞帝國、羅斯公國、格魯吉亞王國、亞美尼亞王國、匈牙利王國以及巴格達蘇丹國。
不過,協約八國誕生的過程,陸寧并沒有親歷。
因為在召見六國委員的第二天,陸寧已經啟程北行前去河伯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