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雖然才打開了一級的顯微外科,顯示的手術量才過半,但是因為他太能肝了,在系統中張凡練習了不知道有多少次了,這種關節的結構的三維圖形,直接就在他腦海中成型了。
跖骨,趾骨,張凡慢慢的把一些有炎性組織輕輕的用鑷子一點點的分離,然后用生理鹽水沖洗。這臺手術倒不是如何的兇險,但是對于手術醫生關于關節的了解,手上的精微操作要求太高了。
做手術講究不拖泥帶水,這里的拖泥帶水為何意呢,就是動作要少,比如關節囊內的一些炎性組織,能用刮匙刮一次的,勁量不要刮兩次,動作越多損傷越大,這種操作就是對醫生一個綜合素質的全面考量。
炎性組織清理干凈,張凡開始修復。這種精微修復,普通醫生更本做不到,也用不到,但是對于這種特殊人群就非常重要了。美國,這種手術做的好的醫生,超不過二十個,而且這個手術當醫生年紀稍微一大,就沒辦法做了,所以手術費用也是相當的貴。
“張醫生,這個修復為什么要斜型呢。”李亮看不明白了,因為按照生理位置的話,應該是不是斜型的。張凡沒有說話,這個時候是最關鍵的時刻,術后成敗就在這一刻。
張凡屏住呼吸,盡最大努力的讓手達到一個絕對的穩度,輕輕的修復,一下、兩下、三下、四下。終于,張凡長長的吐了一口氣“噓!”總算把畸形、瘢痕化的肌肉給修復了。
時間已然過去了三個多小時了,這就是精微手術,非常的耗費時間。張凡略等呼吸順暢后,對李亮說道:“這里的斜型是考慮他的體重和職業,斜型后更加的穩固。”
“哦!”雖然張凡解釋了,但李亮還是有點發懵,畢竟手術做的少,一時之間也沒辦法去感悟明白。
“電鉆,克氏針。”張凡對著手術護士說道。宋兵快無聊死了,這臺手術幾乎全程都是在顯微鏡下做的,他什么都看不到。電鉆輕開小孔,克氏針穩穩的固定了關節。
“打石膏,一定要確保石膏固定四周。少一天都不行。”張凡對著李亮和宋兵說道。
“好!”手術結束,王女士和這位運動員的黑哥們在手術室外都快睡著了!當張凡他們費力的推著黑大漢出了手術室后,這幫子黑哥們歡快的圍了上來,呱啦呱啦的說個不停,張凡學習了這么久的英語,愣是沒明白他們再說什么!
“張醫生,辛苦了。”王女士期待的看著張凡,張凡懂她的意思。拿掉口罩后,先是一笑,然后開口道:“損傷算是很嚴重,不過都經過了修復。其他的就看后期他自身的恢復了,四周就能知道了。估計以后他還能繼續打籃球。”手術前,張凡不敢保證什么事情,但是術后就不一樣了。
他,對自己有信心,因為他努力的付出了,流了不知道多少汗水在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