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林聰算是被張凡給噎了一下,“哪為什么不測量呢?”沒辦法,林聰還想迂回的問一下,結果張凡不上道。
人各有各的習慣,各有各的愛好。手術臺上的張凡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人打擾。
當初這是為了飯轍,張凡拼命培養出來的習慣,手術臺上被人打擾,就如斷了張凡的糧票一樣,張凡非常非常的惱火。
“Gibosn的手術被Moore改良了,moore的手術又被世璧醫生改良了,難道你們就沒想過要繼續改良嗎!測量不浪費時間嗎?”
語氣平淡,外語不標準,但意思太強大了,強大到林聰都說不出話來了,強大到電教室的醫生們都呆了。
改良,特別是手術的改良,談何容易。現在普及的大多數手術,幾乎當初是怎么做的,現在差不多還是怎么做。
也就是偶爾冒出一兩個頭帶光環的人敢改良改良以外,其余者大多循規蹈矩而已,就算循規蹈矩大多數都學不好,改良談何容易。
“改良?他要改良?他怎么改良?”
一個兩個的看著鄰座的醫生,眼里冒著的全是問號。
王醫生聽到張凡說出如此牛逼的話語后,差點把手里的拉鉤都給扔了,這話太嚇人了!~
“張醫生,這里是怎么改良的?”他實在壓不住心中的疑問。
“以髖臼為中心點,在腦海中建立一個精準的三條放射的力矩線條,外側線垂直于做長臂B-X線。
下測線條設置與身體垂直的A1-B1高偏心型力矩。
內側線條垂直于恥骨,行A2-B的直線。
兩點能固定一條直線,三點能固定一個三角,而髖臼、骨盆、下肢,不正好是一個三角嗎!”
張凡一邊說一邊做。這個方法是他在系統練習多少個日日夜夜才總結了出來。
這個方法結合患者MRI和CT能非常精確的定位髖關節的位置。
說通俗一點就是確定好骨頭的起點和終點,位置也就直接被固定了。
如果會這個方式,哪換髖手術會變的非常簡單,但是,這個方法對醫生的空間感,力矩的計算能力,對下肢的壓力負荷預估要求想當的高。
說實話,就在腦海中構建一個患者精準的結構圖,都不是一般醫生能做出來的。
而張凡靠著無數次的訓練,靠著系統嚴格的要求,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終于鍛煉了出了一套自己的手術方式。
他的這個方式,比常規的手術方式更加的精準,只要涉及到人為因素的時候,多少都有誤差,而張凡這樣直接在源頭上就確定了方位,可以說,只要材料沒有變化,他做的手術就沒有變化,就是這么精準。
而且,還更加的節省時間,至少可以減少半個多小時的傷口暴露,而整個一個臺手術才需要多少個半小時呢。
估計有好多人當年還是青蔥少年也就是小屁孩大魔王的時候,或許拿著改錐打開過一個機械鬧鐘,當時或許還不會感慨鬧鐘里面的精細程度。
其實人體的精細程度,相比較的話,絕對比人類自己制造的機械復雜程度和精細程度要高很多很多。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人體的器官它有自我恢復,自我調節的功能。
其他不說,就說說人的雙腳,大小其實都是有一定的詫異的。
而上肢下肢其實也有長短詫異的。下肢,如果長短詫異超過兩厘米,就超越了人體的代償能力,就會出現跛行,走路就說所謂的一瘸一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