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人的生意,就和哈人的性格一樣,樸實。不講究裝修,租一個破爛的小院子,支起大鍋,掛好肉條子,把最好的食物拿出來,然后等待著客人們上門。
冬日的茶素人也到了貓冬的季節,三五好友,勾肩搭背的滿街道尋找這種破小院。
馬肉,除了哈人,在邊疆的其他民族都烹飪不好,就算擅長食材的匯民也不行。
往往有人把馬肉當禮物送出去的時候,收禮的都會把這種上好的食材給放棄掉,做不來啊,真的可惜。
哈人的馬肉吃法很講究,馬肉的纖維,對比人們平日吃的牛肉,羊肉就粗了很多,直接烹飪,不管烹煮多久,嚼在嘴里,不是塞牙,就是咀嚼肌鬧事。
而哈人的做法是宰殺了茶素大馬以后,先用果樹,茶素特有的蘋果樹枝開始熏烤。
他們的熏烤和三川,桂云那邊的烤制不太一樣。這邊的烤制必須要用帶樹瘤的干果木,還不能有明火。
然后把切割成一大片一大片的肉掛在上面,熏制開始火不能熄,三天后,熏制結束,時時刻刻都要有人在旁邊盯著,也算是一個辛苦的工作。
馬,這玩意原本就是奔跑在草原上玩速度的動物,所以不管如何的催肥,在產肉的地方,仍舊見不到多少肥肉。
熏制好的馬肉,牧民們用刀子開始切割,把馬腿、脊背上的肉切割下來,切成包餃子一樣的肉餡。
這個時候,真真的畫龍點睛開始了。馬腸子出現了,馬不同于反芻性動物,比如牛,一頓吃好多草料然后,開始反芻出來一點點的再細嚼慢咽。
而馬不行,沒那么大的胃,所以它的腸道很長。而且,馬幾乎所有的脂肪都是掛在腸道上的。
牧民們收拾干凈馬腸以后,把掛在外面肥油全部剝下來,然后一樣切成肉餡。
接著就是裝填,這個裝填是有講究的,馬腸子很粗,有多粗呢,切開它的口徑差不多和一個大柿餅一樣。
好的草原主婦,如同穿襪子一樣開始裝填馬腸子,這種裝填不是肥肉和腱子肉混合裝填的。
而是先把精瘦蘊含蛋白質的瘦肉全部裝進去,留出上層一半的空間,然后再把馬油塞進去。
這個時候,微微透明的馬腸子就被填塞的飽滿起來,透過腸衣可以看到,馬腸子里面的食材是分兩層的。
如果買到的馬腸子如同大理石那樣混合的,那么你上當了。
上面如同奶油一樣,白的晶瑩剔透。而下層則是肉紅的腱子肉。
扎好腸尾,上大鍋煮,水要足,鍋要大,文火慢慢添。
等馬油滲出腸衣,貼在馬腸子上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代表可以出鍋了。
拿出來的馬腸子,表面如同掛了一層薄薄的蠟一樣,特別漂亮。
切片,不能薄不能厚,薄了腸子會散,厚了吃的時候不方便,就是這么講究。
五六片薯片厚的馬腸子盛放在盤子里,看著就相當的漂亮,如同一個個八卦圖像一樣,再帶上點肉筋之類,真的就如一個個的八卦,白的一半,略有發褐的一半。
帶著脆而不韌的腸衣,咀嚼在嘴里,脂肪軟,腱子柔,腸衣脆。然后混合在一起的香味,越咀嚼越是香美,吃到最后,還有股子特殊的果香,乖乖,想想都能讓人流口水。
再配上茶素的皮辣紅,就一口茶素老窖,乖乖,給個神仙都不換。
……
而且,邊疆這邊的宰凍節,不像其他的節日有固定或者有一定的規律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