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懷義所有的舉措都是為了在源頭就鞏固住目前的南美金字塔模式。
除了參與瓦坎達基建的華人之外。
整個新羅馬的商貿體系的所有成員中,勞心者居住于國土內,勞力者居住于國土外。
這是因為韓懷義很明確,隨著新羅馬的發展,體系的臃腫負面性一定會不斷放大。
而在生產關系中。
勞動者和管理方的矛盾首先會不斷加劇。
他不能把這把火燒到瓦坎達境內。
他必須將這些矛盾放在“外包”方,也就是自貿區以下的南美各國境內。
同時,他這么做也是為瓦坎達后期的發展定下基調。
那就是位于塔尖的瓦坎達只保留科技,教育,醫療等最尖端的,不可或缺的業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二戰之后,冷戰期間,南美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加工基地,但在這之前瓦坎達已經取代美國成為科技發展龍頭。
不過這個時候不必擔心,因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加上對蘇俄的共同利益,美國佬吃飽了撐的才來惹瓦坎達翻臉呢。
韓懷義到時候可以將次一級的科技交給他們。
但這些只是為了更好的讓瓦坎達繼續前行。
而等冷戰結束,瓦坎達和美國不可避免將產生利益沖突,可是到了這個時候祖國卻已經崛起。
那邊將擁有低廉的勞動力和遼闊大地以及開放的商業制度,還加上龐大的資源和舉世無雙的調動能力。
那么無論出于資本逐利要降低成本的考慮,還是出于對復興民族的理想。
韓懷義都將毫不猶豫的將產業往國內遷移。
美國佬不爽?不會的不會的,韓懷義會很敞亮的將南美還給他們,你看,一個富饒的充滿了昂貴勞動力的南美,你們要不要?
誰接盤誰倒霉但美國還不得不接盤。
當然了這種計劃在執行過程里肯定會有波折,乃至沖突,但這種沖突都將在掌握頂尖科技的瓦坎達的容忍范圍內。
而到1978年時,韓懷義已經九十多歲了,但禍害遺千年,他覺得自己未必會死,就算到時候已經掛掉,但托尼已被他培養成三觀正確的黃皮黃心表面白的二代目。
他甚至還有空培養培養三代目。
所以韓懷義不擔心失去失控。
這就是韓懷義的百年計劃,最少也要歷經三代。
在這個領袖意志決定發展方向的團隊里,韓懷義用無數事實證明了自己的預判,早養成了說一不二的管理氣氛。
因此他拿出的決定立刻得到了強力執行。
從1916年底起,瓦坎達便開始執行嚴進嚴出的公民策略,不允許雙重國籍不允許外國資本控制金融和科技工業。
因為有自貿區做緩沖,加上彼此的交情。
摩根和洛克菲勒察覺出查理的底線后,也明智的不碰他的蛋糕。
話說,以摩根和洛克菲勒的智商,畢竟不是穿越者,他們終究還是看不穿韓懷義的長遠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