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封地令是從那個時候開的,只是主動前往的人不多。”陳曦輕嘆道,他也確實是知道不應該分封印度河-恒河中上游,縱然是因為距離遠,也不應該進行分封。
“是啊,封地令是那個時候開的,但去的人很少,因為中原你建設的太好了,有足夠的位置去安排這些人。”孫乾嘆了口氣說道,“對于高級爵位,也就是列侯那個級別來說,分封中南半島、東南亞、中亞這些地方的優勢是大于在本土當官的,但對于低于這個級別的人來說……”
就跟對于現在普通人而言,是愿意在中國本土拿著上億的存款,每月有十幾萬收入,享受國家資源福利混日子,還是愿意冒著生死的危險去國外開拓一樣,對于普通人,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會選一。
后面那個上限哪怕更高,普通人絕對不會去選擇,因為承受不住。
做一個最簡單的類比,那就是孫策、袁譚、曹昂麾下的中下層老兵到底是愿意在國外進行戰斗,然后獲取很小一塊封地,還是愿意回中原當個縣尉之類的,吃飽喝足,能安居樂業的工作?
從曹昂麾下的老兵跑回來,能在國內混個官職的都留在國內,混不了,才前往了孫策那邊,其實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很明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想要分封的人有,但大多數中層爵位的老兵其實已經很明確的表態了——兒子想出去那是兒子的事情,反正我不想出去,他要是想要建國,那等我老了,你拿著封地令自己出去爽,能搞出來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搞不出來,也別找你爹我。
很多的老兵都是這樣的態度,封地,狗都不去,我就要窩在我老家當本地的富戶,讓本地人知道我xx已經出人頭地了。
這也是早先劉備麾下老兵不愿意領封地令的原因,哪怕中南半島、遼東半島這些地方有很多不錯的地兒,但依舊沒有人去建立封地的原因,在本土混著不好嗎?有吃有喝有玩,去那些地方花時間開拓,那是大人物,有長遠思維才干的事情,我是小民,干不了!
而真正出現要命問題的,其實是恒河分封,恒河精華區的分封實屬是完全兼容了劉備麾下在國內生活的老兵,以及分封老兵的全部優勢。
也就是建設封地要吃的苦,全部不用吃了,在國內享受到的玩意兒,在恒河也基本都能享受到。
可以說,陳曦和劉備想的給這些追隨的將校一個最好的,兼顧現有的一切,但最后反倒因為太好了,出了大問題。
人類的想象是有極限的,陳曦雖說推測如荀爽可能估測出來的,但這世間如荀爽這個級別的人物,屈指可數,也就是說,事實上講,絕對沒人估測到,所以最后整出來了這么一個超過所有人估計的玩意兒,反倒將以前塑造的一切玩崩了。
??寄了,早上突然想起來,得改幾句話,改了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