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紫霄宮。
這是張信在崇文二十三年建造的一座宮殿,也是他登基以來,唯一耗費民財的奢靡之舉。
對此,天下百姓倒是沒什么反應,唯有朝堂官員憂心忡忡,生怕他老年之后,走了西漢孝武、前明嘉靖的老路,沉迷煉丹修仙,置天下百姓于不顧。
好在,宮殿修建好后,張信雖移居在此,卻并未沉迷煉丹修仙,只是與龍虎山張天師、少林寺慧明老禪師談玄論道,修煉武功。
對朝堂也沒有放棄掌控,更是在崇文二十年發起了國戰,在八年之后,將葛爾丹與喀爾喀部打敗,將大周疆域版圖,再度擴張了一倍。
崇文二十九年,張信六十三歲了。
或許勤于政務,諸事勞碌的緣故,雖是每日勤修打坐,內功也沒能練出什么火候,只是內力愈發充沛,使得身體比常人強健許多罷了。
自忖之余。
別說楊溢之、李西華打不過,怕是就連當年的胡逸之、陳近南之輩也不是對手,穿越到一方武俠世界,武功卻進境平平,也是頗為好笑。
好在,平定葛爾丹、喀爾喀部后,大周再次平靜起來,繼續休養生息,也給了張信處理雜事的機會,他便派錦衣衛出去,搜羅天下武功。
武當、少林、昆侖、華山,凡是武林上稱得上名號的江湖門派,全都被錦衣衛關顧過,在大周皇權傾軋之下,無數武功典籍被搜羅出來,送進了紫霄宮。
至此,武當的太極、純陽,少林的“七十二絕技”,昆明的劍術輕功,華山的混元功、抱元勁,以及各家各派的獨門心法、招式武功,全都被皇家所收藏。
甚至于,終南山后的活死人墓,也被張信派人挖了出來。
然后如愿以償,得到了王重陽、林朝英、神雕俠侶的遺澤,將《九陰真經》、《玉女心經》、《黯然**掌》等武林絕學,收入囊中。
除了修煉武功,張信也在張天師和慧明老方丈的陪伴下,開始道經佛經,修煉內丹之法,對各家武功典籍的理解,也在不斷提升著。
人老了,就想要長生。
張信亦漸漸有這種轉變的趨勢。
除了朝堂政事、武功修煉,張信也對皇子教育格外看重。
太子吳世信,備受他寵愛,從小就在方光琛、李西華教導下成長,后來在“科舉事件”中,黃宗羲、呂留良等儒學大家紛紛入京,成了太子吳世信的老師。
然后在他成年之后,就被張信一腳踹到了軍營,讓他隱瞞身份,與士兵們一同操練,竟將一小小隊正當得有模有樣。
之后,數次征戰在外,也是屢次親臨戰場,接受炮火的洗禮。
多年過去,總算是成了張信心目中的標準繼承人。
至于其他幾位皇子,張信沉思過后,亦是給了他們子孫后代一個機會。
歷朝歷代,建國之后,全都會對前朝覆滅的經驗進行總結,做出相應改變,前明將諸王當成豬一樣圈養,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卻也是趴在大明身上吸血。
這樣的情況,張信顯然是不想要的。
從此延伸,張信又想到了后世,腦海中突然蹦出了“君主立憲”的念頭。
然后,又被他打消了。
君主立憲,君權與相權分立,百多年后,還不知是誰家天下呢。
天下百姓或許會好過,但他吳氏皇族可就慘了,他可不希望未來有權臣篡奪皇權,將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交給外姓人來繼承。
人都是自私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當然是希望子孫后代來綿延萬世。
對此,張信斟酌良久,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那怎么辦呢?
分封不行,不管不顧也不行,張信沉吟過后,終于決定給他們一個機會。
在諸位皇子成年之后,將他們一一叫到殿中,給與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自由選擇從政、從軍、從商,或者當一個無權無職的清閑王爺。
然后,“太子黨”便鬧了起來。
對此,張信一意孤行,按照諸皇子的選擇,把他們全都打發了出去。
然后,針對皇族宗室,立下了許多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