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楚光明無奈的點點頭。
“說個事啊。”清了清嗓子,他繼續道:“咱縣辦了個魚苗場,縣里看咱村今年遭了雹子,幫咱申請了免費魚苗。村里的意思是,咱村有十四個大坑(水塘),村里就按戶分成十四個組,一組管一個,到時候魚長成了也按這分,咋樣?”
水塘里一直都有水,其實也有魚,但都是些長不大的小草魚,鯽魚一類的,沒什么經濟價值。
聽他說完,人群頓時炸了鍋一般,鬧哄哄的跟旁邊人聊著這事。
“別吭聲了。”楚光明不慌不忙的大喊一聲,人群這才平靜下來。
“都沒意見吧?……那就這么著了。”楚光明直接做了決定。
村民們還在說說笑笑著,沒人提異議,他們也不知道該提什么。對于楚光明,大家還是很信服的,所以村里開會其實更像通知。可不像多年后,村里做個決定,人們立刻有一大堆的不滿意,各種小算盤,或者干脆當耳旁風,村干部也徹底成了吃力不落好的苦事。
楚朗家在村東頭,分的水塘也在這邊,就在他們家門口。平均下來,四五戶就能分到一個水塘,而且基本都是親戚。像楚朗他們家,就跟他大伯家還有他的兩個堂叔家分到了一組。
看著鬧哄哄的人群,楚朗倚著樹,突然又想到了另一些事。養魚,這對他們村好像是個很重要的轉折啊。
印象中,就在兩年后,常在外邊跑車的楚向東不知從哪弄回來了一些蝦苗,跟他幾個兄弟養起了蝦,結果當年就賺了一大筆。村里頓時發現了新世界一般,紛紛跟著搞起了特色水產養殖。有的養蝦,有的養鱉,后來又養小龍蝦,不少人家都因此致了富。后來感覺水塘不夠用,村里甚至一度把養殖擴大到了河里。
到后來,大家嫌漁產品利潤低,又在村里組織下辦起了水產品加工廠,發展倒是一發不可收拾了。
誰也沒想到,那些為了防雨水挖的水塘,居然讓村里因此擺脫了貧困。
九十年代就是他們村輝煌的開始,從人均收入全鄉吊車尾,短短五年不到人均純收入就是隔壁村的好幾倍。富到什么程度呢,當時他們村頭常年都有小攤販駐守,村里人從來都不用趕集,直接送貨到村。
在還不興打工的九十年代,他們村輕松就達到了富可敵鄉的程度,一聽是楚莊的,在他們整個縣南都是土豪的代名詞。全鄉第一臺彩色電視機,第一輛小轎車,第一輛聯合收割機,全是出自他們村。
現在看來,雖然楚朗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歷史的慣性依舊強大。
不過,事情到底還是有了一些變化。因為楚朗收魚的事,很多人以為城里魚特別好賣,所以對這養魚的事也格外的上心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幾輛拖拉機就在突突聲中到了村里,車斗里滿載著的都是魚苗。
村里已經好多年沒遇過這樣的新鮮事了,于是,大家聽到消息就紛紛趕了過去。就連楚朗一家也暫時放下了家里的活,湊到一邊。
“各家當家的都過來,看好了。”楚光明大聲招呼道。
魚苗是在巨大的塑料袋里裝著的,一半空氣一半水,勾著頭就能看到游動的小魚苗。
楚光明對眾人喊道:“這一回運不完,今兒個先放村東頭這幾個坑(水塘)。”
他又指著一大水袋魚苗,對旁邊的楚志誠喊道:“志誠,先放你們組的,看好了,這袋有鯉魚,花鰱魚,大草魚,每袋都一樣。”
“那中。”楚志誠點點頭。他剛才看了看,每袋確實差不多。
很快的,眾人把水袋抬到了水塘邊,接著打開系好的口子,把水跟魚苗一股腦倒到了水里。
看著在水面游來游去的魚苗,大家一個個都笑容滿面。雖然不知道這魚能養成什么樣,但管它呢,免費的東西看著就是高興。
放完了這邊水塘的,拖拉機又去旁邊的水塘,村民也跟著過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