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郭嘉道“師尊,我們不可能培養出一個皇甫嵩,但我們可以培養三個人來拼成一個皇甫嵩。”
“將事權、財權、練兵、調兵之權,分散開來,如此除非三人同時作亂,否則就不可能造反。”
聞人升點點頭。
在秦制社會中,朝廷上的失敗者除了死亡或終身軟禁很難有別的歸宿。
他要改變這一點。
才能讓參與者放棄使用武力去參與角逐的動力。
就像曹爽,就是相信了司馬懿的洛水誓言,會給他富家公的待遇,然后放棄武力對抗。
結果是司馬懿不當人子,直接背棄誓言,殺死曹爽一族。
因此做保的幾個重臣,紛紛羞愧到自殺。
司馬懿之大惡,流毒到后來,以至于朝廷之爭,個個都要拼個你死我活。
這也是養蠱之地的害處沒地方去,只能在一個瓶子里廝殺,你死了,我才最安心。
流放到外面就沒這么多遭心事了。
“如此一來,那效率會低的可怕,每次行軍打仗都要索取糧草,和后勤、人事扯皮,不適合這個亂世啊。”荀諶搖頭道。
聞人升也笑了笑。
他們說的都很好,唯獨忘記了一點。
最重要的還是要開啟民智,讓士兵也有文化,明白自己是為了什么而戰斗。
這樣的話,當亂臣賊子為了謀取君位時,即便他拉攏住了再多心腹,最核心最廣大的底層士兵們不相信他的話,不愿意動手,他也難以成功。
這才是一切的根本。
為什么封建社會有兵權者造反多,現代就少很多了
因為封建社會大頭兵就是誰給飯吃就聽誰的,很多人打到皇城了,才知道是要去造反,然后被嚇一跳。
但來都來了,那只能造反下去。
現代不一樣,是個士兵都有文化,能知道目前大的局面。
雖然他們不可能明白太多戰略戰術,但好歹知道不能干涉選君之事。
從上到下建立了共同意識概念,任何事就好做了。
與此同時。
勸說皇甫嵩失敗的盧植,坐著牛車,帶著弟子離開軍中。
其實他本來是因為攻打黃巾時,得罪宦官而被下獄的,只是因為聞人升異軍突起,他沒有了這一遭遇,但也失去了兵權,貶為庶民。
還有一件事情他沒有對皇甫嵩說,那就是他其實也覺得太行山人那一套有可能解決大漢真正的問題。
皇甫嵩和他的交情是極好的,或者說皇甫嵩為人很正直,平定冀州黃巾后,就說功勞全是他之前打下的。
這可是軍功啊,別人搶都來不及,皇甫嵩直接讓了出去。
這才讓歷史上的盧植得以官復原職。
皇甫嵩真要派兵去打的話,他覺得對方還不一定能打得贏。
他想了想,沒有返回鄉里,而是向太行山走去。
知彼知己。
要先知彼,才能有所針對。
他只是從商人、士子的口中得知,太行山人主張“君要民來擇”。
這分明就是造反。
當然漢末想要換皇帝的士族和豪強數不勝數。
以前就有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