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他分得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知道坐在書齋里讀書,沒有什么意義。知道親自去耕作,反而體會到了民生的艱難。
“父皇,兒臣耕作過程中,很苦,手都磨破了,回到了東宮,脫下靴子,才知道已長出了幾個血泡。可兒臣去了第一日,第二日依舊還去。這是因為,兒臣就是想體會一下,農戶們的艱辛,兒臣耕作之后,還可以回到東宮,有人伺候著,可尋常的農人呢?”
朱厚照面容里露出同情之色,旋即便認真的對弘治皇帝說道。
“王先生說,一個人若是沒有同理之心,那么即便學富五車,有再多的學問,就如這寫勸農書的人一般,其實,對家國,不但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害處。兒臣一想到,父皇竟將這勸農書發出去,農人們在聽到之后,瞠目結舌,不禁取笑朝廷竟對農事一竅不通,他們會怎樣的取笑朝廷啊。”
“楊師傅說,天下大治,因而,天下歸心。可似勸農書這樣的詔令發出去,怎么能使百姓們信服呢?”
“兒臣……在耕作之后,聽王先生誦讀這《勸農書》,下意識的,感覺到了羞恥,這是奇恥大辱!因而,王先生又說,做學問的基礎,同理之心是祭奠,此后,才是良知,良知無非是忠孝仁義而已,哪里有這樣的復雜,有了良知,再去身體力行,很難嗎?楊師傅他們,每天躲在書齋里,關起門來,成天教導著本宮要愛民如子,要善待百姓,要實施仁政……”
楊廷和臉色瞬間慘白。
這太子殿下,簡直就是揪著自己不放啊。
你種了地,就這么了不起?
而事實上,種了地,就是這般的了不起。
因為跟百姓真真正正的感同身受了。
朱厚照厲聲道:“楊師傅,這些話,是不是你教授本宮的。”
“……”楊廷和道:“此乃……”
“此乃什么,教來教去,不就是這些道理嗎?可現在如何,現在本宮真正去體驗民生的艱難,去愛民如子,身體力行,嘗試著去善待百姓,親自去尋找實施仁政的方法,你反是怕了,竟然跑來告本宮的狀?”
弘治皇帝奇怪的看著朱厚照。
他居然覺得……太子說的有理。
不只有理,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看得出,這兩天,太子吃了許多的苦頭,可吃遍了農耕之苦,這家伙,居然還興沖沖的跑去西山,生怕吃的苦還不夠,這……就足以令自己這個做父親的高興了。
他怕就怕,太子不愿吃苦。
一個懶惰的人,即便再如何聰明,也守不住天下的。
他最恨的就是朱厚照好逸惡勞。
弘治皇帝心定了,他沉默著,想聽聽朱厚照接下來會說什么。
“殿下……”楊廷和道:”殿下現在,應該是多讀書的時候,殿下畢竟年幼。”
“呵……”朱厚照笑了,深深凝視著楊廷和,一字一句的頓道:“楊師傅又錯了,讀書的目的,為何?”
楊廷和不假思索:“學習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的目的為何?”跟著王先生學習,有一點最好,就是王先生每天都會面對各種讀書人的質疑,而想要說服別人,王先生就不得耐心闡述自己的觀點,憑借著王先生與生俱來的撕逼能力,在西山,王先生幾乎還沒有遇到過對手,大多時候,都是王先生將人按在地上,使勁的摩擦。
這些腐儒們,永遠都不會明白,王守仁那等自記事起,就開始瞎琢磨的人,有何等恐怖的戰力,若在后世,這便是斗破蒼穹之中的恐怖如斯,猶如大魔王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