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一聲炮響。
考官放題,差役們舉著牌子,在各個考棚里游走。
待那差役舉牌到了劉杰面前,劉杰便見那牌子上赫然寫著:“寧武子邦’四字。
劉杰愣了一下,此題,竟有印象。
倒不是說這題印象很深刻,而是他作了許多題中,還真有這么一題。
幾位先生出的題沒有一百也有八十,這題作的多了,也就不免有些麻木了,而這個題之所以有印象,在于此題很坑。
坑到了什么程度呢?
你若是照寧武子邦這四個字去理解,發現根本沒法理解,這四個字出自《論語。公治長》,原文是: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黑……真黑……
當初先生們將這題布置下來,這是所有人最初的印象。
寧武子,乃是人名,而‘邦’,卻是出自‘邦有道則知’,這就好像,自己的恩師王守仁,自己想對王守仁說,王守仁你吃飯了嗎?然后有人出了個題,叫‘王守仁你’。
來來來,給我寫一篇文章來,這文章還得符合規范,還得符合圣人的道理,對了,每一個格式,無論是破題,是承題,你還都得符合規范,一個字不能多,一個字不能少!
當然,這些其實還只是開胃小菜罷了,你還得符合程朱的理解,譬如在這一句中,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曰:‘知,去聲。寧武子,衛大夫,名俞。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
看到沒,你還得符合朱熹圣人對這一段話的理解,若是你沒有領會朱熹圣人的意思,那么很抱歉,照樣淘汰。
而且,你還只有一天的時間,準確的說,是五個時辰左右,寫不出來,照樣滾蛋。
自開科舉以來,幾乎每一個考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想要去押題,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每一個考官也都在絞盡腦汁的出偏題怪題。
今日,這位張升張尚書,也算是玩出了花樣,玩出了水平,居然直接用論語中的人名,再加一個邦字,跑來刁難順天府考生了。
這題一放,四處的考棚里,頓時傳出了隱隱的長吁短嘆的聲音!張升你大爺,你有本事,拿你張升的名字來作一篇齊家治國滿口大道理的文章來看看,臭不要臉啊這是。
禮部尚書張升,正坐在明倫堂里,微微帶笑地捋著須,想到眾學子們犯愁的樣子,卻是甚為得意。
都是寒窗苦讀出來的人,作為狀元出身的張升,張升年輕的時候,那也是曾是讀書人中的奮斗機,而如今,自己早已翻身了,多年媳婦熬成婆,想不到也有今天。
此題,是他閉門琢磨了很多天才琢磨出來的。
這題一出,一下子就顯出了他這狀元公的水平,想來今年順天府交白卷的,定會不少吧。
坐在考棚里劉杰,先是錯愕,可他并沒有太多的欣喜。
他只記得,當初自己作過這篇文章,可因為這些日子刷題太多了,所以也已忘記自己是如何答題的了,不過顯然,因為此題有了印象,倒是記起自己對這是了解甚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