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在這千戶所里,原本君臣們氣氛融洽的喝著茶!
不過很快,眾人又為即將而來的朝鮮國之事擔憂起來。
劉健心很疼,舍不得錢糧啊。
這朝鮮之戰,其實沒有多少意義,一旦開戰,死這么多軍民,就為了大義?
可不打,卻又不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藩國們都在看著大明朝廷呢。
面對李隆此等的喪心病狂,若是朝廷沒有絲毫的舉措!
那么,勢必離心離德。
兵部尚書馬文升坐在這里,顯得很沒有底氣,他所奏報的章程里,所需錢糧是不計其數,還需七萬大軍!
為了供應這七萬大軍,朝鮮國距離關內甚遠,那么至少需要發動三十萬民夫負責運送糧草,警戒后方。
三十萬啊。
馬上就要開春了,三十萬青壯,耽誤了農時,這是何其可怕的事。
李東陽今日也伴駕來此,從沒有做過聲,他是戶部尚書,可來西山,卻一點心思都沒有,馬文升所提出調撥的錢糧和民夫,不是戶部可以接受的。
此時,李東陽終于忍不住道:“陛下,戶部這里是真沒有糧了,為了下西洋,京師中的幾大倉俱都出現了虧空,這虧空要彌補不足,本就不易,現在又要撥付如此多的錢糧,非是臣不知馬部堂的難處,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弘治皇帝沉吟著,也覺得頭痛。
他心里想到了方繼藩曾有過一份奏疏,方繼藩認為李隆在朝鮮國已是天怒人怨,漢城中的兵馬有不少對李隆心生不滿和怨恨,倘若朝廷一面傳檄剿李隆,再有人帶逃亡至遼東的朝鮮宗室和勛貴們入朝,有了這外力的推動,那些蟄伏于漢城的衛軍,勢必動手!可是……
這靠譜嗎?
弘治皇帝在心里搖搖頭,倒不是不信方繼藩,不過想來,他若是提出這個觀點,在座的諸卿都認為可行性不高吧。
畢竟方繼藩的一切理論基礎都在于李隆是個大傻的前提之下,否則怎么可能在連漢城的軍馬都沒控制住的前提之下,居然敢做這樣的事呢?
弘治皇帝搖搖頭道:“今年這個年,實是難過啊。”
呷了口茶,發出了感慨之后,確實覺得在這西山風雖是休閑了一日,可很快卻又發現,他這天子,依舊是堆壓著許多煩心的事。
眾臣都是相顧無言。
所謂的國事,其實說穿了就是銀子和糧食的事,這滿天下到處都是一張張的嘴,哪里都在等著朝廷雨露,賑濟的時候多一點,戰爭就得少一點,下西洋多一點,其他地方就都勻一點。
但凡是談到了錢,話就不太好說了。
眾人只是心里唏噓。
看著天色漸晚了,弘治皇帝便預備起駕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