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都是如此。”文素臣這句話,有耍流*之嫌了。
王守仁搖頭:“其實,圣人之道,已經在文先生的心中了。”王守仁嘆息道:“圣人之道,說穿了,其實就是治世之道而已,治世之道,在于心,你心里既已有了圣人之道,有自己對萬物之理的認知,為何,卻不敢相信自己,卻定要認為程朱一定是對的呢?”
“誠如你有你的眼睛,有你的耳朵,你的眼鼻耳口,都在格物啊,你的所見,所聞、所識、所學,俱都和程朱所見、所聞、所學、所識不同,那么同樣的格物,所致的知,卻也是不一樣的。”
“學生曾格過物,所看到聽到的,也和程朱不同。既如此,人人都不同,那么理自然不同了。理之所以不同,在于你我心不同啊。”
“因而,萬物在心,不在理,就如學生心中所念,也是治國平天下,敢問,這治國平天下,不就是圣人之道嗎?還有他……”
王守仁手指著一旁的張信:“此乃英國公之子,他心中所想的,乃是讓天下的百姓,都有飯吃。那么,這算不算圣人之道呢?”
“在座之人心中,人人都有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其實就是良知啊,有了良知,不就是正心,是誠意了嗎?既已正心誠意,那么接下來,就如這位張副千戶一般,他心里想著讓人有飯吃,便去耕種,去開墾,通過一次次的育種,從而提高糧產,他的良知,在推動著他做有益于天下人的事,此知結合于行,豈不就是圣人所說的仁政嗎?”
文素臣瞥了一眼張信。
見張信如一個老農一般,忍不住道:“這樣的人,就算是推行仁政?那么天下佃農千萬,人人都是圣人了。”
他眼中**裸的都是張信的鄙夷。
可這一下子……許多人懵了。
其實……很多的看客,都是支持文素臣的,畢竟理學枝繁葉茂,大家不喜歡王守仁的新觀念。可經常來這里的看客,都認得張信,對于張信,朝野內外,無人不佩服,道理很簡單……他奉方繼藩只命,種植和培育出來的土豆和紅薯,將救活千千萬萬的人,大家雖都讀書,卻都抱持一個最樸實的觀念,一個人,若能讓人人吃飽飯,這個人……定是受人敬仰。
文素臣從蘇州來,哪里知道,這個皮膚黝黑,雙手滿是老繭的人,乃是京師里無數人敬仰的神農。
于是,許多人都不吭聲,卻開始對文素臣的態度,不同起來。
王守仁面帶微笑:“這有何不可呢?圣人的道理,簡單明了,人人可學,人人都知道,何謂良知,不過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已,圣人之道,即為美好事物啊,天下之人,除了作奸犯科之人之外,誰不希望天下太平,不喜歡仁政廣布天下呢?可問題在于,這人人都知的良知,如何去實現,如何通過行動和實踐,去達成了這圣人之道而已。求知容易,可是實踐卻難啊。吾輩定當努力……”
所有人心中不凜。
其實新學的學問,已經開始流傳了,道理是這個道理,可這一次,從王守仁口中親耳聽來,許多人卻不禁陷入了思考。
一個讀書人忍不住道:“我若是見了乞兒,生出了惻隱之心,這是良知嗎?”
“是。”王守仁回答。
那人便道:“那我給他一碗飯吃,使他免于饑餓,這便是知行合一?”
“是。”王守仁笑吟吟的道:“這就是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