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腿疾還去南昌?
張升看著蕭敬。
不敢相信。
太子帶著幾個扈從,就有自己兒子。
他不敢相信。
可是……卻又不得不信。
蕭敬是不會開玩笑的,這事兒,只要一查即知。
張升覺得心里堵得慌,想哭。
找死啊,這是找死啊。
那寧王,勾結了鄱陽湖水賊,又有寧王衛,形勢已經越來越嚴峻,或許,現在寧王已經反了,這個時候,去南昌,還號稱要殺寧王,這不就是在找死嗎?
張升想死。
他無措的看著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道:“速去準備吧。”
一直詔令,轉瞬間而出。
一時之間,京中沸沸揚揚。
可陛下一意孤行,在當日,英國公張懋代天子巡閱了三千營,次日一早,三千營開拔。
大明所奉行的,乃是天子守國門的方略。
其實這更像是宋時強干弱枝戰略的延續。
在宋時,大量的軍隊集結在國都,牢牢掌控在皇家手里,以至于邊鎮和地方州府,幾乎無兵可用,一旦到了戰時,再從開封抽調兵馬,軍隊的調度,極為繁瑣,這也是宋時雖有禁軍百萬,可實際上,對于邊鎮的控制力并不強的原因。
而文皇帝吸取了這個教訓,一方面,大明的精銳不能形成藩鎮,最終被邊鎮的軍將們控制,既如此,索性定都在大明隱患最大的北方,也即是北京城。
如此一來,國都距離前線極近,而天下最精銳的兵馬,屯駐于京師,朝廷可以隨時掌控,不必擔心,形成藩鎮的局面,又因為京師距離邊鎮不過數日之遙,自北京走一兩日,便可出關,因而,一旦有了戰事,朝廷可以隨時調用京營馳援,哪怕是平時,京營和邊鎮,也可來回換防,不需太多成本。
這個國策,既吸取了導致唐朝滅亡,地方將軍們擁兵自重的教訓。又吸取了北宋強干弱枝,以至北宋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
可是……這其中,也導致了一個致命的缺陷,即邊鎮雖是固若金湯了。可因為天下的精兵,都聚在京師和邊鎮一線,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帶,大多是普通的軍衛為主,這些軍馬,幾乎沒有薪俸,管理紊亂,說他們是民兵,都算看得起他們。這才是區區一個倭寇,引發了東南混亂的直接原因,靠一群農民,能驅逐水寇嗎?
現在寧王作亂,之所以引發朝廷動蕩,也正因如此,寧王是蓄謀已久,他的寧王衛,勢必是精銳,又暗通了水賊,而江南一線的官軍衛所呢,幾乎沒有一個,能戰的,唯一還有戰斗力的軍馬,也只有守備南京的一些衛隊,還可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