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的首肯,并沒有讓李東陽和謝遷輕松。
他們自然清楚,哪怕是劉健同意了,又如何?
這可是天大的事,不是鬧著玩的,這劉公,是已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打算。
見劉健匍匐在地,弘治皇帝的眼睛,竟有些模糊。
事實上,弘治皇帝也有點舉棋不定。
他深知真能貫徹,便算是解決了大明王朝最大的隱患,可是………
想要做到,實是太難了,首當其沖的,將會是劉健,因為劉健乃是內閣首輔,所有的壓力都會沖著他去。
這方繼藩倒是說的輕松,問題在于,大家壓根不會去找他這個駙馬啊。
李東陽和謝遷,與劉健一向相交莫逆,此時也禁不住遲疑了。
最終,他們拜倒在地:“臣等……”
后頭的話,竟是哽咽了,不知該說什么是好。
方繼藩站在一旁,心里感慨。
劉健還是有情懷的人啊。
至于劉東陽和謝遷,倒挺有義氣,歷史之中,這三人名聲都不算壞,這歷史可能會有偏向,可大抵還是**不離十的,一個純粹的壞人,不可能得到好名聲,而如方繼藩這般純粹的好人,大抵也會被千秋史筆所溫柔的對待。
當然,若是有人敢在明實錄里說方繼藩的壞話,方繼藩保證砍死他。
就算等自己百年之后,有哪個人不開眼。
自己這么多徒子徒孫,怕啥?
當然,想要完成這個壯舉,的確很難。
終明一朝,每一個人都知道,眼下土地兼并問題的嚴重,也明白解決問題的辦法。
可是……哪怕是到大明滅亡,到了幾乎要亡天下的地步,也沒有人愿意去解決這個問題。
倒是到了清朝雍正年,將士紳一體納糧解決了。
這固然是因為雍正本就是個狠人的原因,可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明是真的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大明的統治基礎,本就是仰賴于士紳,自己砍自己,不存在的事。
而清朝表面上,是維持了大明的國策,可實際上,雍正的基本盤,來源于后金人,此前所謂被優待的士大夫,終究不過是外人而已,所以雍正可以毫不猶豫的對反抗者舉起屠刀,誰不服,就宰了你,讓你閉嘴,你就得乖乖閉嘴。
因此,在大明玩這個,不啻是在玩火,風險很大。
此時,弘治皇帝吁了口氣,他抬眸看了一眼方繼藩,道:“好了,方卿家,朕想聽聽你,如何士紳一體納糧。”
方繼藩認真起來,道:“陛下,士紳為何不肯納糧?”
弘治皇帝不禁一愣,這個問題,他沒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