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藩進了大堂,太康公主朱秀榮知道方繼藩有事要與張信深談,于是識趣的抱著孩子起身離座,自是回避了。
張信忙要給方繼藩行禮。
見張信‘落魄’的樣子,方繼藩心里感慨,人人都知道吃飯最緊要,人餓了肚子便要死,可真正去學習農學,從事農務的人有幾個?
我方繼藩和張信這樣的人,真是世間少有啊。
方繼藩開門見山道:“此次讓你回來,只有一件事要交代。聽說你在西山,也開辟了一處稻田。”
北方不適合種稻,主要是不似南方雨水充沛。
當然,在西山,屯田所有不少的試驗田。
張信是個實實在在的老實人,言簡意賅的道:“有數百畝。”
方繼藩唇邊透著笑容,又問:“產量如何?”
張信便道:“這些年精耕細作,產量已可至南方的規模,達到一年兩熟,一熟四百斤的地步了。”
四百斤……
這想來已是當下稻米產量的極限了。
想來絕大多數地方,畝產量能達到三百斤,就已算了不起。
就這……還是屯田所不斷的改育良種的結果。
現在有了顯微鏡,屯田所已開始對雜交的水稻進行研究,研究的進展,還是有些緩慢。
方繼藩想了想,道:“馬上就要過年了,過完了這個年,等開了春,便要開始播種,這些年,我命你們尋覓某些特殊的野稻種,不知現在有眉目了嗎?”
“尋了許多,什么樣的都有。”
方繼藩滿意的點頭。
和張信這樣的人,沒必要跟他說什么廢話,才是最好的溝通,方繼藩便道:“開春之后,你就留在京師,好好照料這些稻田,我們爭取來試一試,看一看能否將產量突破至千斤。”
千……千斤……
張信不由一愣。
這是足足翻一倍的產量啊。
這……怎么可能。
他錯愕的看著方繼藩。
雖然大規模的玉米、紅薯已經開始推廣。
勉強解決了當下糧食不足的問題。
可這些作物,相較稻米而言,難以儲存,因而,稻子和麥子,依舊是當下最主流的主食。
可是千百年來,稻米和麥子雖是產量不斷增加,可這種增加,是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后,逐漸增加的。
轉眼之間,將產量提高一倍以上……張信研究了這么多年的農學,也不過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數十斤,不到百斤的產量而已。
倘若當真如此,這豈不是……這大明的糧產,便可以足足提高一倍以上,這是何等恐怖的地步,自此之后,數不清的糧食,不但可以滿足天下人所食,只怕這存糧,還可堆積如山了吧。
在這個時代,官府一直將倉庫中的存糧,當做最重要的政績指標。
人們描寫盛世,往往用糧倉的糧食堆砌如山來形容。
因為糧食乃是根本。
哪怕當下工商開始發展,可任誰都明白,糧食才是當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