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王廣面泛紅光。
二十四人啊,這可不是小數目:“且本府秀才陳進文,高居榜首,名列第一,為南直隸解元。到了去歲,本府舉人入京趕考,金榜題名者,竟有九人之多,為歷年之最。不只如此,在廬州,還有一段佳話,廬州有一戶,姓劉,劉氏詩書傳家,乃本地的典范,洪武高皇帝在時,就有人高中進士,家學淵源,可見一斑,傳至今日,已是開枝散葉,其宗族有百六十口,其中中秀才者,二十一人,中舉人者,五人。去歲科舉,竟有三個族兄弟同時登科,這豈不正是一門三進士嗎?”
王廣說到此處,面帶紅光,高興的手舞足蹈。
他繼續道:“還有一戶,父子二人,皆為舉人,此番進京,兒子雖未中,可父親卻登科,其子年紀還小,將來,定也是前程遠大,這父子雙進士,想來是必定的了。”
“臣到任之后,重修了府學,整肅了學風,除此之外,但凡是秀才、舉人,但凡是要考的,臣一一都過問,噓寒問暖,便是要讓他們無后顧之憂,這數年來,功夫沒有白費。是以他們登科之后,大多都修書而來,表示感謝。其實這科舉之事,最緊要的還是靠自己,臣所能做的,畢竟有限,能給予他們一些資助,或是搜羅一些八股文章,抄錄下來,給他們寄送去,若對他們登科哪怕是有一丁點的幫助,臣也盡心去做。”
說實話……
王廣的政績是沒有水分的。
一個府,能出這么多的進士和舉人,確實是讓人驚訝的事。
也足見王廣花費了許多的心思。
倘若是十年之前,弘治皇帝定會對這王廣贊許有加。
可現在……卻是覺得怪怪的。
王廣看著弘治皇帝面無表情,心里想,果然是帝心難測啊。
他畢竟是第一次面圣,而且接受陛下的奏對,因而心里還是緊張。
既在想,開頭的時候是不是太謙虛了。
此后又想,后頭的話,是不是有吹噓的過份,反而顯得自己鋒芒太盛。
如此反復的想著,心里忐忑。
猛地,他想起來了什么:“陛下可否移圣駕至后衙廨舍。”
弘治皇帝抬眸凝視了王廣一眼,眉宇輕輕揚了起來,很是詫異的問道:“是嗎?可有什么玄機?”
王廣卻賣起了關子。
“陛下一觀便知。”
弘治皇帝來了興趣,一張面容里不由泛起笑意。
起身便隨著王廣到了后衙廨舍。
這里是王廣公務繁忙之余的休憩之所,弘治皇帝步入其中,便見滿屋子,竟都是書,整整齊齊的擺放在書架上,放眼望去,可以說是書的世界。
王廣心里情緒高漲,他面帶紅光,激動萬分的道:“陛下,這些……都是臣上任以來,搜羅來的諸多文章,都是自太祖高皇帝以來,所有的經義八股范文,朝廷這數十場科舉,但凡是登科的八股,臣費盡心思,想了無數種辦法,統統搜羅抄錄了來,陛下請看……”
他隨手取出一個抄本,送至弘治皇帝面前。
弘治皇帝打開第一頁,便見了熟悉的八股題和破題字眼,之乎者也,密密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