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王守仁激昂了起來,目光里透著自信,每一字每一句都咬得特別重。
“什么是希望?那勛貴子弟繼承了祖先的爵位,在平頭百姓眼里,這不是希望。那富貴人家的子弟金榜題名,對于他們而言,也不是希望。所謂希望,是在百姓們的身邊,是在左鄰右舍里,隔壁的張二狗,入學之后,得到了青睞,最終推薦入了西山書院,有了錦繡的前程,這便是希望。臨街的王十九,讀了書,被作坊高薪的請了去,娶妻生子,住上了大宅子,這……也是希望。自幼一起玩耍,甚至在一起搓過泥巴的劉三喜,幸運的在周刊里發了一篇論文,引發了學界的震動,這……更是希望。“
“只有發生在百姓們身邊的,才是希望,至于那金榜題名之事,至于那遠在廟堂的幸運兒,除了在茶余飯后,增加一些談資,又與百姓們有什么緊要呢?”
弘治皇帝聽著王守仁的字字句句震撼人心,此刻他心里感慨良多,卻只是默然的站著,繼續認真的聆聽著。
“科舉和尋常的百姓,沒有絲毫的關系,讀書和百姓們,也沒有絲毫的關系,可是……在廟堂上,人們還在為科舉取士,為教化之功而沾沾自喜,殊不知,當科舉選賢和教化,將這占了天下九成的百姓排斥在外時,遲早有一日,便是社稷傾覆之時。”
方繼藩在一旁,心里嘆了口氣,自己這個弟子,還真是什么都敢說啊。
這社稷傾覆四個字,本是任誰都不敢輕易說的。
可王守仁偏說了。
弘治皇帝似不以為意,竟是頷首點頭,附和著王守仁:“有道理,極有道理。當今天下,和以往已經不同了,以往所依仗的讀書人……而現在呢……現在……”
弘治皇帝本就是極聰明的人,此時已開始舉一反三。
王守仁說的不錯啊。
現在的大明,何嘗不是遍地干柴?
以往的時候,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
這是因為,士大夫很重要。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在地方上,這些士人幾乎掌握了土地,掌握了佃農,掌握了輿論,掌握了一切……
皇帝必須依靠他們,才可以治理天下,如若不然,便是烽煙四起,天下大亂。
可現在呢……國庫的歲入,土地的稅賦,已經越來越少。從工商中所得,越來越多。許多不再學八股的讀書人,憑著他們所學的其他學問,開始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士人和對于雇農的掌控,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土地的收益,也不遠不如各行各業……
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什么。
弘治皇帝眼眸一張:“是時候了……”
那王廣聽得王守仁的離經叛道之言,心里真是震撼不已。
他內心深處,是極反感這些言論的。
這言論簡直是蠱惑人心,可是……